[实用新型]一种生化后处理沉淀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222887319.3 | 申请日: | 2022-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4587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0 |
| 发明(设计)人: | 严德胜;李虹;印伯星;姜庆林;倪翃;刘阳;杜广友;陶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市扬大康源乳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B01D21/24 |
| 代理公司: | 南京源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545 | 代理人: | 潘云峰 |
| 地址: | 225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化 处理 沉淀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生化后处理沉淀装置,涉及沉淀装置技术领域,其具体结构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部设置一容置空腔;支撑架,安装在所述筒体内部;出水管,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连接架,安装在所述筒体上方,且所述连接架位于所述支撑架上方;进水管,安装在所述连接架上;中心导流筒,竖向安装于所述连接架上,且所述中心导流筒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中心导流筒位于所述容置空腔内部。本实用新型还公开实现该方法的系统,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沉淀装置的泥水分离效果不够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淀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化后处理沉淀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的水处理工艺中生化处理后废水需与活性污尼颗粒、悬浮颗粒分离后进入后续处理工艺,分离后活性污泥颖粒一部分回流至生化处理段,维持正常的亏泥浓度,保证处理效果;当污泥浓度过高时,将分离后的污泥作为剩余污泥进行排放处理。
目前分离阶段大多采用沉淀工艺,沉淀对原水中悬浮物的去除显得尤为重要;沉淀池作为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主要设施之一,在水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有的沉淀池表面负荷一般比较大,导致泥水分离效果差一点,致使出水指标不稳定,增加企业的环保压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化后处理沉淀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沉淀装置的泥水分离效果不够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生化后处理沉淀装置,包括:
筒体,所述筒体内部设置一容置空腔;
支撑架,安装在所述筒体内部;
出水管,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
连接架,安装在所述筒体上方,且所述连接架位于所述支撑架上方;
进水管,安装在所述连接架上;
中心导流筒,竖向安装于所述连接架上,且所述中心导流筒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中心导流筒位于所述容置空腔内部。
本申请设置有中心导流筒,通过该结构进行进水,改变表面载荷,降低了出水COD,使得系统出水稳定,降低企业环保压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管包括至少两根支管和一根主管,所述支管间隔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支管与所述主管连通,所述主管的端部伸出所述筒体;
所述支管上间隔开设有多个通孔,采用本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多根管道便于稳定出水。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空腔的底部设置有倾斜面,采用本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倾斜面便于污泥沉淀。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导流筒的内径大于所述进水管的直径,采用本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相应的结构便于污水初步分离后进入筒体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导流筒的底部为喇叭口。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导流筒的底部设置有反射板,所述反射板的中部开设有进水口,且所述反射板自与所述导流筒的内壁的连接处向上倾斜延伸,采用本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反射板能够进一步降低了出水的悬浮物。
进一步地,所述反射板由至少八块梯形板拼接而成,所述梯形板的一端与所述中心导流筒的内壁焊接,另一端拼接形成所述进水口。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者优点:
1.本申请对原有的污泥池进行改造,增设有中心导流筒,能够降低了出水的悬浮物,降低出水COD,保证出水稳定达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市扬大康源乳业有限公司,未经扬州市扬大康源乳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8873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条分拣装置
- 下一篇:一种比例阀磁芯活子拧紧工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