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河道底泥处理的沉砂池有效
| 申请号: | 202222718005.0 | 申请日: | 2022-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4588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0 |
| 发明(设计)人: | 胡正;裴绪川;袁猛;陈再;刘涛;王航宇;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建设总承包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36/04 | 分类号: | B01D36/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湾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9 | 代理人: | 杨希 |
| 地址: | 20013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河道 处理 沉砂池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河道底泥处理的沉砂池,包括沉砂池体、细格栅、桁车式吸砂机、轮式洗砂机、两个搅拌机和出水泵。沉砂池体的中部通过一块钢隔板分隔成一个位于沉砂池体的前部的沉砂区和一个位于沉砂池体的后部的出水区;细格栅安装在进水管道上,该进水管道与沉砂池体的进水口连接;桁车式吸砂机通过桁车桥架安装在沉砂区的中部;轮式洗砂机设在靠近出水区的沉砂池体的一侧池壁的地面上;两个搅拌机一左一右地安装在出水区的中部;出水泵安装在出水区的池底并靠近沉砂池体的后侧池壁,该出水泵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与安装在沉砂池体的排水口的排水管道连接。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去除泥水中的垃圾和细砂,从而能降低后续工艺设备的负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河道底泥处理的沉砂池。
背景技术
河道底泥是河道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是由砂砾、黏土、有机质和各类矿物质等经过一系列反应在水体底部累积形成的沉积物。水体中有毒有害污染物在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下,最终沉积到底泥中,导致河道底泥受到污染,成为河道的内污染源。因此,河道清淤是消除河道内源污染最有效的工程措施之一。清淤底泥应妥善处置,否则在疏浚、运输、利用过程中都易造成二次污染。然而,河道底泥的处理工艺有别于城镇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的处理工艺。由于清淤底泥来源不一,成分复杂,造成处理难度更大和处理工艺更为复杂。对进行清淤底泥预处理是河道底泥处理处置的提前和基础,其中去除河道底泥中砂和较小的垃圾尤为重要,通常它们会堵塞工艺管道和破坏后续工艺处理设备,影响底泥的处置效率。
目前,针对污水中砂和垃圾处理构筑物和设备较多,但河道底泥中砂和垃圾成分更为复杂,含量也更高,一般难以适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河道底泥处理的沉砂池,它能有效去除泥水中的垃圾和细砂,且运行稳定,从而能降低后续工艺设备的负荷,有利于整个底泥处理工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河道底泥处理的沉砂池,包括由混凝土砌筑的沉砂池体、细格栅、桁车式吸砂机、轮式洗砂机、两个搅拌机和出水泵;其中,
所述沉砂池体的前侧池壁上开设进水口,该沉砂池体的后侧池壁的上部开设排水口;该沉砂池体的中部通过一块钢隔板分隔成一个位于沉砂池体的前部的沉砂区和一个位于沉砂池体的后部的出水区;所述钢隔板的上部中间开设一个溢流口;
所述细格栅安装在进水管道上,该进水管道与沉砂池体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桁车式吸砂机通过桁车桥架安装在所述沉砂区的中部;
所述轮式洗砂机设在靠近所述出水区的沉砂池体的一侧池壁的地面上,轮式洗砂机的溢水口通过软管接入沉砂区;
两个搅拌机一左一右地安装在所述出水区的中部;
所述出水泵安装在所述出水区的池底并靠近所述沉砂池体的后侧池壁,该出水泵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与安装在沉砂池体的排水口的排水管道连接。
上述的用于河道底泥处理的沉砂池,其中,位于所述出水区的沉砂池体的两侧池壁的顶部之间搭设巡视钢平台,两个搅拌机安装在巡视钢平台上开设的搅拌机安装孔中。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河道底泥处理的沉砂池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钢格板将沉砂池体分隔为沉砂区和出水区,并在沉砂区设置细格栅,能有效去除泥水中粒径为3mm以上的生活垃圾,并在沉砂区内沉砂,实现泥水分离,清除泥水中的细砂,使上清液经过钢隔板上开设的溢流口流到出水区;
2)当沉砂区内的砂堆积较多时,通过设置在沉砂区的桁车式吸砂机将沉砂区内的砂输送至轮式洗砂机内进行洗砂分砂,有效去除沉砂区内的积砂;
3)在出水区内设置搅拌机,能均化出水的泥水浓度,并通过出水泵将上清液输入出水管道排出,实现沉砂池的进出水循环。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建设总承包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交通建设总承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7180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