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暗室内透波型小型极限环境测试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222701761.2 | 申请日: | 2022-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86300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安少赓;王守源;孟梦;魏蔚;潘娟;高婷;吕克;张淙哲;刘昊天;宋振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南霆 |
地址: | 10019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暗室 内透波型 小型 极限 环境 测试 设备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暗室内透波型小型极限环境测试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旋转座转动精确度受到被测设备以外设备影响角的问题。一种暗室内透波型小型极限环境测试设备,包含透波温箱、旋转座、暗室、软性的排热管和控制装置。所述旋转座安装在暗室底面内侧。所述透波温箱为密封箱体,安装在旋转座上表面。所述旋转座沿水平方向角旋转。所述控制装置位于暗室底面外侧。所述暗室底面上开有第一通孔,透波温箱上开有第二通孔。所述软性的排热管穿过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连通透波温箱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透波温箱内温度本申请中装置上控温的控制装置、压缩机和排气管均安装在旋转座之外,其重量不会对旋转座造成影响,旋转的精确度更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磁兼容及移动通讯试验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暗室内透波型小型极限环境测试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确保相关设备(电子、信息、通信产品等)的电磁性能,经常通过电磁兼容测试或射频性能测试对其进行功能与性能方面的检验。此类测试通常在电波暗室环境中进行。电波暗室实质上是内壁贴覆有射频吸波材料的电磁屏蔽室,一方面可以降低暗室内部电磁场的反射影响其电磁场分布,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暗室外部电磁场进入暗室内部影响内部电磁环境。
被测设备要进行极限环境条件下的测试,考察被测设备在极限环境下的功能与性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因为暗室内无法进行整体极限环境条件(高温、低温、湿热等)的设置,而且暗室内部的天线塔、转台等设施无法工作在极限环境条件下;现有极限环境的设备,由于其构成形式(金属壳体、压缩机、温度控制部分等),不可避免地会对电磁波的传播产生严重的反射、折射、散射等影响,从而无法正常的进行试验。因此要引入新的暗室内透波型小型极限环境测试设备,在满足暗室测量条件的情况下(对电磁波的传播不能够产生影响),在一部分较大的,包含被测设备的区域内,以透波罩的方式实现极限环境条件。使被测设备工作在高温、低温或湿热的环境中,又能够顺利的按照标准规定流程的完成相关的测试步骤。在测试过程中,要满足暗室旋转座及相关设施可以按照标准中规定的角度运动,还要保证在每个角度上测量到被测设备发出的电磁波传播没有受到影响,现有技术中实现极限环境条件的温度箱及相关的各种装置,包括控制温度的控制系统,排热管等装置,均会对电磁波的传播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破坏暗室测量环境,现有技术中温室和温室上的各种装置,包括控制温度的控制系统,排热管等装置均被旋转座承载,过多的负重影响了旋转座旋转的精确度,因此需要按照标准规定满足更高质量,更准确的测试的暗室内透波型小型极限环境测试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暗室内透波型小型极限环境测试设备,解决了由于现有测试系统中温控设备没有透波性,导致电磁波传播被严重干扰,旋转座转动精确度受到被测设备以外负重影响,无法满足的测量条件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暗室内透波型小型极限环境测试设备,包含透波温箱、旋转座、暗室、软性的排热管和控制装置。所述旋转座安装在暗室底面内侧。所述透波温箱为密封箱体,安装在旋转座上表面。所述旋转座沿水平方向角旋转。所述控制装置位于暗室底面外侧。所述暗室底面上开有第一通孔,透波温箱上开有第二通孔。所述软性的排热管穿过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连通透波温箱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透波温箱内温度。
优选地,所述透波温箱为圆柱形。
优选地,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透波温箱侧壁上。
优选地,还包含温度探针和温度显示屏。所述温度探针安装在透波温箱顶部;所述温度显示屏安装在电磁兼容暗室地板下控制装置上。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装置中控温的控制装置、压缩机和排气管均安装在旋转座之外,其重量不会对旋转座造成影响,旋转的精确度更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未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7017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减震支架及显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给料机的重量定量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