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氨碱混合脱硫剂制备用密封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222472277.7 | 申请日: | 2022-09-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188837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3 |
| 发明(设计)人: | 沈朝军;尹志云;刘胡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陵安谷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B01J4/00;B01J19/00;F16K17/04;F16K17/1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哌智科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45 | 代理人: | 何磊 |
| 地址: | 244000 安徽省铜陵市经济开发***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脱硫 制备 密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氨碱混合脱硫剂制备技术领域的一种氨碱混合脱硫剂制备用密封装置,包括底板,底板上安装有制备箱,制备箱上安装有密封箱,密封箱底面开设有多个透气孔,密封箱底面安装有固定壳,固定壳上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固定壳内壁底面固定连接有弹簧,弹簧一端固定连接有导向杆,导向杆上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导向杆上安装有推板,密封箱内设有水槽,导向杆上开设有两个第三通孔,导向杆一端安装有接触器,密封箱上安装有泵机,泵机上设有进水管,泵机上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水槽底面安装有多个喷淋头,进水管一端固定连接在喷淋头上,密封箱上设有排液管,有效的提高设备的密封性,避免了氨气的浪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氨碱混合脱硫剂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氨碱混合脱硫剂制备用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脱硫剂制备的方法有很多,而氨碱混合制备脱硫剂则是其中的一种,在进行氨碱混合制备脱硫剂时,一般会将需要反应的化学位置放置在制备箱内,使其发生化学反应,由于制备箱上侧并没有设置密封装置,所以设备仅仅依靠制备箱的密封垫来对设备密封,此类密封可对设备进行密封,但是由于氨气由材料中挥发出来时,氨气会上浮在制备箱的上侧,从而导致了设备的内部气压变大,而由于氨气位于制备箱上侧从而导致了氨气不能充分反应,而当制备箱打开时,氨气则会发生泄漏,从而造成了氨气的浪费,由于长时间的气压较大,也会导致制备箱内的密封受压膨胀而损坏,从而导致了设备的密封性受到影响。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氨碱混合脱硫剂制备用密封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氨碱混合脱硫剂制备用密封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得由于氨气上浮造成设备内部压力过大从而影响了设备的密封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氨碱混合脱硫剂制备用密封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安装有制备箱,所述制备箱上安装有密封箱,所述密封箱底面开设有多个透气孔,所述密封箱底面安装有固定壳,所述固定壳上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所述固定壳内壁底面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上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所述导向杆上安装有推板,所述密封箱内设有水槽,所述导向杆上开设有两个第三通孔,所述导向杆一端安装有接触器,所述密封箱上安装有泵机,所述泵机上设有进水管,所述泵机上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水槽底面安装有多个喷淋头,所述进水管一端固定连接在喷淋头上,所述密封箱上设有排液管。
优选的,所述导向杆滑动连接在固定壳内,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开设位置位于同一直线上。
优选的,所述推板位于透气孔上方,所述导向杆滑动连接在水槽内,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推板和水槽之间。
优选的,所述导向杆和水槽内壁顶面之间设有防水套,所述防水套位于接触器外侧,所述进水管一端固定连接在水槽内。
优选的,所述排液管位于水槽和推板之间,所述排液管上设有电子阀,所述密封箱顶面设有注水管,所述制备箱上设有放料管和出料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备中的弹簧、推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相互配合,有效的在设备进行化学反应时对设备进行密封,而当设备中的气压过大时,设备中的第三通孔和泵机以及喷淋头的相互配合,有效的将氨气进行喷淋收集,从而避免了氨气在制备脱硫剂时,由于气体上浮导致气体不能完全反应造成了氨气的浪费,设备中的各个零件相互配合,有效的对设备进行密封时同时进行氨气收集,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避免了设备在收集时长时间喷淋液体造成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陵安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铜陵安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4722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夹持模块疲劳测试平台
- 下一篇:一种电气插座安全检测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