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用UHPC加固混凝土桥墩的可循环加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2381523.8 | 申请日: | 2022-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82916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蔺鹏臻;薛多辉;马俊军;雒敏;刘应龙;何志刚;孙永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交通大学;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2/00 | 分类号: | E01D22/00;E01D19/02;E01D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7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uhpc 加固 混凝土 桥墩 循环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UHPC加固混凝土桥墩的可循环加固装置,包括承台、墩身、纵向孔道、水平孔道、水平钢筋、膨胀螺丝、左合模和右合模。左合模和右合模顶部设有与墩身加固层厚度相同的盖板,左合模和右合模底部和两侧面端部设有螺栓孔,左合模外侧上、下部分分别设有注浆口和出浆口,左合模和右合模通过螺栓相连,承台和墩身分别设有纵向孔道和水平孔道,通过在水平孔道内设置UHPC将水平钢筋与墩身相连,通过在纵向孔道内设置膨胀螺丝将左合模和右合模与承台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本桥墩加固装置利用既有注浆设备既可完成UHPC层的浇筑,实现对混凝土桥墩的快速加固。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施工便捷,设备材料利用率高,可循环使用,具有实际工程意义,易于大面积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桥墩加固装置,具体是指一种采用UHPC加固混凝土桥墩的可循环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发展,我国桥梁工程技术水平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我国步入维修期的在役桥梁日益增多,据统计目前已有超10万座桥梁处于危桥。我国桥梁工程技术发展,正面临“以建为主”向“建养并举”转型。我国西部地区桥梁多数处于高烈度地震区,特别是对于早期修建处于高烈度地震区的混凝土桥梁,限于当时建造水平和结构设计规范的修正,大量的在役桥梁无法满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因此如何使在役桥梁提高剩余承载能力,满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已成为工程界关注的重点。
在混凝土桥梁加固方面,早在1971年San Fernando地震和1994年Kobe地震后,美国、日本等国家就对既有混凝土桥梁结构进行了加固,并在后来的地震中,大大减小了经济损失。对于国内而言,在唐山地震作用后,我国面对严重受损的混凝土桥梁结构,采用了一些传统的方法,例如外包混凝土、粘贴钢板和碳纤维布的方式对既有桥梁桥墩进行加固,并进行了相应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对我国在役桥梁结构维修和加固提供了参考。由于普通混凝土强度较低,且粗集料含量较高,因此采用这种材料对混凝土桥墩进行加固,对混凝土往往加固效果较差,成本高且施工工艺复杂,容易造成材料浪费,亟待需要一种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且能够循环使用的加固装置。
随着材料行业的发展,UHPC材料超高的抗拉、压强度为这种加固方式的发展提供了契机。UHPC通常是指抗压强度超过150MPa,抗拉强度超过8MPa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已被广泛用于混凝土桥梁、建筑、幕墙钢桥面铺装等工程中,将UHPC材料用于既有桥梁的加固,可充分发挥材料的抗拉、压性能,同时还能减小材料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用UHPC 层加固混凝土桥墩的可循环加固装置,该装置操作简单,材料利用率高,可循环使用,具有实际工程意义,易于大面积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采用UHPC层加固混凝土桥墩的可循环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台、墩身、水平钢筋、膨胀螺丝、左合模和右合模,所述左合模和右合模底部和两侧面端部设有螺栓孔,所述左合模和右合模环绕墩身通过两侧面端部的螺栓孔用螺栓相连,所述承台顶面围绕墩身开设一定数量的纵向孔道,左合模和右合模底部通过纵向孔道内的膨胀螺丝与承台相连。
优选地,所述左合模外侧上部设置出浆口,左合模外侧下部设置注浆口。
优选地,为确定加固区厚度和保证UHPC层的密实,在左合模和右合模顶部设有与墩身加固层厚度相同的盖板。
优选地,在所述墩身加固区高度四周范围内设置有一定数量的水平孔道,并通过UHPC在水平孔道内连接水平钢筋。
优选地,所述墩身在UHPC浇筑之前,对墩身进行凿毛处理。
优选地,在承台顶面设置有供固定左合模和右合模的纵向孔道,通过膨胀螺丝将承台与左、右合模连接成一个整体。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交通大学;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兰州交通大学;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3815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通风管成型组件
- 下一篇:一种稳定防漏液式化妆品包装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