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光纤收发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222333610.6 | 申请日: | 2022-09-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9356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 发明(设计)人: | 张强强;李松;缪文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通畅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B10/40 | 分类号: | H04B10/40;H05K7/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辉津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108 | 代理人: | 高成树 |
| 地址: | 102600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林校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散热 功能 光纤 收发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光纤收发器,包括光纤收发器主体、散热机构及散热风扇;光纤收发器主体设置为长方体;光纤收发器主体沿长度方向的一面中心固定设置有光纤收发器面板,另一面中心固定设置有密封圆板,其余四侧侧面分别安装设置有电子元器件、光接口元件、电接口元件、电源接口及电路板;光纤收发器面板及密封圆板均为圆柱体,且轴线重合;光纤收发器主体的外围沿光纤收发器面板的轴线方向套设有散热机构;光纤收发器主体沿长度方向远离光纤收发器面板的一端安装设置有散热风扇。本申请的具有散热功能的光纤收发器散热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纤收发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光纤收发器。
背景技术
光纤收发器,是一种将短距离的双绞线电信号和长距离的光信号进行互换的以太网传输媒体转换单元。目前来说,市面上的光纤收发器产热量大,虽然是工业级的设备,但是在应对散热方面,不具有很强的散热功能。而且机壳内产生的热量在设备内部,不容易散发。在夏季高温的时候,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现有技术中为了让光纤收发器散热,通常是在壳体开设散热孔,而开设有散热孔会导致光纤收发器的内部进入灰尘,灰尘积落在电子器件上会导致光纤收发器无法使用,引起光纤收发器的损坏。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具有散热功能的光纤收发器。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光纤收发器,包括光纤收发器主体、散热机构及散热风扇;
光纤收发器主体设置为长方体;光纤收发器主体沿长度方向的一面中心固定设置有光纤收发器面板,另一面中心固定设置有密封圆板,其余四侧侧面分别安装设置有电子元器件、光接口元件、电接口元件、电源接口及电路板;光纤收发器面板及密封圆板均为圆柱体,且轴线重合;光纤收发器主体的外围沿光纤收发器面板的轴线方向套设有散热机构;光纤收发器主体沿长度方向远离光纤收发器面板的一端安装设置有散热风扇。
优选的,散热机构包括导热环、散热环及散热片;光纤收发器主体的外围沿光纤收发器面板的轴线方向套设有导热环;导热环的外围沿轴线方向套设有散热环;导热环及散热环均为环形筒状;导热环的内径等于密封圆板的半径,外径等于散热环的内径;光纤收发器面板的半径等于散热环的外径;散热环沿半径方向的一端外壁沿轴线方向固定设置有散热片;散热片沿散热环的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
优选的,散热风扇设置为圆形筒状,且出风截面半径等于或大于散热机构的外径。
优选的,散热环沿半径方向的一端外壁沿轴线方向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固定螺母;光纤收发器面板的外壁对应相近的固定螺母固定设置有第一螺母;散热风扇的内壁对应相近的固定螺母固定设置有第二螺母;两个固定螺母、第一螺母及第二螺母相匹配的成组设置,且沿散热环的周向均匀设置有多组。
优选的,散热环沿半径方向的一端外壁沿轴线方向固定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沿散热环的周向均匀设置有四个。
优选的,导热环的材质为铜;散热环及散热片的材质均为铝合金。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通过设置散热机构及散热风扇,光纤收发器主体采用四面安装电子器件、两端封闭的结构,并在其外围设置导热环、散热环及散热片,在保证光纤收发器主体不受灰尘的影响的前提下,提高了光纤收发器主体的散热效率及散热效果。
应当理解,发明内容部分中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限定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亦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描述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光纤收发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通畅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通畅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3336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