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主动控制的充注阀有效
申请号: | 202222308150.1 | 申请日: | 2022-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87614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冯光华;陈狄永;周峰;楼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盾安禾田金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02 | 分类号: | F16K1/02;F16K1/36;F16K1/32;F16K27/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进联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0 | 代理人: | 蒋豹 |
地址: | 311835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主动 控制 充注阀 | ||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主动控制的充注阀,包括阀体,阀体内侧设有流通腔道,流通腔道一端连接有管道,另一端连接有充注部;流通腔道内设有阀芯,阀体设有阀口,阀芯能够远离或抵接所述阀口从而通断流通腔道;当充注部与充注软管连接前或断开前,阀芯靠近所述阀口的方向移动并与阀口抵接,断开流通腔道,充注部与管道不连通;当充注部连接充注软管后,阀芯沿着远离阀口的方向移动并导通流通腔道,充注部通过流通腔道与管道连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申请可主动控制的充注阀,结构简单,可以便捷得操作充注阀的开闭,并且不会受到操作空间和操作熟练程度的影响,能够避免在连接和拆卸过程中因制冷剂泄露而导致的冻伤。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主动控制的充注阀。
背景技术
在制冷系统制造或维修过程中,需要通过制冷剂充注设备向制冷系统中充注制冷剂,充注阀设置于制冷剂充注设备与制冷系统之间,并能导通或断开制冷剂充注设备以及制冷系统之间的制冷剂充注通路。
传统的充注阀包括阀座以及设置在阀座上的充注接头,阀座内形成有阀腔,充注接头连接并贯通阀腔,然后将制冷剂罐、真空泵、压力表等连接起来,形成充注通道,从而实现充注制冷剂的功能。
传统的充注阀进行制冷剂充注工作时,需要将充注接口连接充注口通孔,连接充注口通孔的瞬间会导致充注口气嘴锥面还未切合,而充注口气门芯已经顶开的情况,会造成短时内外部的连通,这时因阀内有压力,制冷剂会快速喷出,且泄漏量无法人工可控,易引起因制冷剂泄露而导致燃烧爆炸的安全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的充注阀在进行制冷剂充注工作时,易引起因制冷剂泄露而导致燃烧爆炸的安全风险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主动控制的充注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侧设有流通腔道,所述流通腔道一端连接有管道,另一端连接有充注部;所述流通腔道内设有阀芯,所述阀体设有阀口,所述阀芯能够远离或抵接所述阀口从而通断所述流通腔道;当所述充注部与充注软管连接前或断开前,所述阀芯靠近所述阀口的方向移动并与所述阀口抵接,断开所述流通腔道,所述充注部与所述管道不连通;当所述充注部连接充注软管后,所述阀芯沿着远离所述阀口的方向移动并导通所述流通腔道,所述充注部通过所述流通腔道与所述管道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可主动控制的充注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侧设有流通腔道,所述流通腔道一端连接有管道,另一端连接有充注部;所述流通腔道内设有阀芯,所述阀体设有阀口,所述阀口设置有密封件,所述阀芯能够远离或抵接所述密封件从而通断所述流通腔道;当所述充注部与充注软管连接前或断开前,所述阀芯靠近所述阀口的方向移动并与所述密封件抵接,断开所述流通腔道,所述充注部与所述管道不连通;当所述充注部连接充注软管后,所述阀芯沿着远离所述阀口的方向移动并导通所述流通腔道,所述充注部通过所述流通腔道与所述管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阀芯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阀体形成所述流通腔道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所述阀体和所述阀芯螺纹配合,通过旋转阀芯,从而实现所述阀芯在所述流通腔道中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阀芯和流通腔道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至少一层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位于所述阀芯的外周,沿所述阀芯的径向,所述密封结构被压紧于形成所述流通腔道的内表面和所述阀芯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结构为密封圈,所述阀芯包括凹槽,沿所述阀芯的径向,所述凹槽自所述阀芯的外周面向内凹陷形成,所述密封圈的部分位于所述凹槽,所述密封圈被压紧于所述凹槽的底壁和形成所述流通腔道的内表面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结构的数量为两个或多个,沿所述阀芯的轴向,所述密封结构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阀芯包括配合部,所述配合部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或者梯形,所述阀芯通过所述配合部与所述阀口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阀芯与密封件抵接时,所述配合部的部分穿过所述连通孔,所述配合部与所述密封件形成所述连通孔的侧周壁抵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盾安禾田金属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盾安禾田金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3081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顶棚金属框压合装置
- 下一篇:基于3D打印制造业的远程无线断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