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前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22280950.7 | 申请日: | 2022-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81414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佐佐木一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9/44 | 分类号: | B60R19/44;B60K11/04;B62D35/0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沈同全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前部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该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前保险杠罩、冷却设备、及下部导风构件,前保险杠罩被配置为,将从前保险杠的下侧至前保险杠加强件的下侧的后方的区域覆盖,且在前保险杠罩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导入车辆的行驶风的开口;冷却设备配置在比前保险杠加强件更靠上方和后方、并能使从开口导入的行驶风沿直线从其通过的位置;下部导风构件被配置为,在前保险杠罩的上方将从前保险杠加强件的后下端至冷却设备的下侧的区域覆盖,并且,在下部导风构件的前端部,设置有朝着前下方倾斜地延伸出、且前端缘抵接着前保险杠加强件的后端面的密封唇。基于上述结构,能够防止车辆行驶时因密封唇振动而产生异音的情况发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一部分车辆中,在车辆前部配置的冷却设备(散热器、冷凝器等)的下侧设置有硬质树脂制的下部导风构件。这样的车辆的前部结构中包括前保险杠罩、散热器、及下部导风构件。前保险杠罩将从前保险杠的下侧至前保险杠加强件的下侧的后方的区域覆盖,并且,在前保险杠罩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导入车辆的行驶风的开口。散热器被配置在比前保险杠加强件更靠上方和后方、并能使从前保险杠罩的开口导入的车辆的行驶风沿直线从其通过的位置。下部导风构件被配置为,在前保险杠罩的上方,将从前保险杠加强件的后下端至散热器的下侧的区域覆盖。并且,在下部导风构件的前端部,设置有朝着前上方倾斜地延伸出、且前端缘抵接着前保险杠加强件的后端面的密封唇。
基于这样的车辆前部结构,当车辆行驶时,从前保险杠罩的开口导入的行驶风会从散热器通过,从而能够将散热器冷却。但是,由于该行驶风引起的文丘里效应,下部导风构件及密封唇会承受被向上拉的作用力,因而,密封唇会离开前保险杠加强件的后端面。
在上述作用力时强时弱的情况下,密封唇会反复抵接或离开前保险杠加强件的后端面地振动。因此,车辆行驶时有可能因密封唇的振动而产生异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车辆行驶时因密封唇振动而产生异音的车辆前部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该车辆前部结构中包括前保险杠罩、冷却设备、及下部导风构件,所述前保险杠罩被配置为,将从前保险杠的下侧至前保险杠加强件的下侧的后方的区域覆盖,并且,在所述前保险杠罩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导入车辆的行驶风的开口;所述冷却设备配置在比所述前保险杠加强件更靠上方和后方、并能使从所述开口导入的行驶风沿直线从其通过的位置;所述下部导风构件被配置为,在所述前保险杠罩的上方,将从所述前保险杠加强件的后下端至所述冷却设备的下侧的区域覆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部导风构件的前端部,设置有朝着前下方倾斜地延伸出、且前端缘抵接着所述前保险杠加强件的后端面的密封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辆前部结构具有以下优点。即,在车辆行驶时,从前保险杠罩的开口导入的行驶风会从所述冷却设备通过,从而能够将散热器冷却。另外,车辆在雨天行驶时,下部导风构件能够防止从路面卷起的水被吹到冷却设备上,同时,前保险杠罩能够防止从路面卷起的水直接接触到密封唇。另外,在行驶风引起文丘里效应而导致下部导风构件及密封唇承受被向上拉的作用力的情况下,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密封唇会更紧地压住前保险杠加强件的后端面。从而,在车辆行驶时,即便在所述作用力时强时弱的情况下,密封唇也能够保持一直抵接着前保险杠加强件的后端面的状态,从而能够防止密封唇产生振动的现象发生。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辆前部结构中,较佳为,所述下部导风构件和所述密封唇由树脂材料构成为一体,所述下部导风构件的厚度被设定为,能使该下部导风构件具有足够的刚性而不易弹性变形的厚度;所述密封唇的厚度被设定为,能使该密封唇具有足够的柔软性而易于弹性变形的厚度。
基于上述结构,由于下部导风构件与密封唇被构成为一体,所以与单独制作下部导风构件和密封唇构的情形相比,有利于降低造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截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2809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