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下料装置的连接件及下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2234947.1 | 申请日: | 2022-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83782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方祺飞;黄志强;张冒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永耀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41/08 | 分类号: | F16L41/08;F16L41/12 |
代理公司: | 杭州坚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66 | 代理人: | 张剑英 |
地址: | 311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装置 连接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下料装置的连接件及下料装置,所述用于下料装置的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环体,其设置在下料槽内;以及第二连接环体,其与输送管路连接;其中,还包括密封部;密封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环体连接,以便将第一连接环体套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环体的外侧时,第一连接环体将所述第二连接环体与密封部压紧固定在所述压紧面上。解决现有的连接件只能将输送管路和下料槽固定连接,存在拆卸清洗不便,且密封性差的问题。当下料装置需要清洗时,只需要将第一连接环体旋松,下料槽即可拆卸清洗;将下料槽与连接管连接时,只需要将第一连接环体与第二环体配合压紧连接即可,实现下料槽与连接管密封紧固连接,安装便捷,且减少在输送过程中的漏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饼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下料装置的连接件及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下料装置,顾名思义,用于将储存的物料进行输送至下一个单元进行输出。大多下料装置在输送过程中,均是通过将下料槽的物料通过输送管路输出。
现有的下料槽的物料在通过输送管路进行输送输出时,一部分选择将下料槽与输送管路进行固定连接,而现有的下料装置多输送具有粘性的物料,导致物料在输送过程中,容易黏连在下料槽内,清洗时非常不方便。另一部分选择将下料槽与输送管路进行可拆卸连接,而这种方式在拆卸以及安装下料槽仍然很不方便,并且下料槽与输送管路之间特别容易出现漏料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解决现有下料装置的连接件只能将输送管路和下料槽连接,存在拆卸不变,且密封性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下料装置的连接件及下料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环体,其设置在所述下料槽内;以及第二连接环体,其与所述输送管路连接;其中,还包括密封部;所述下料槽内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下料槽和所述输送管路之间设置有压紧面,所述压紧面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环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孔的第一侧,所述第二连接环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孔的该第一侧的相对侧,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孔的第一侧,所述输送管路能够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密封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环体连接,以便将第一连接环体套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环体的外侧时,所述第一连接环体将所述第二连接环体与密封部压紧固定在所述压紧面上。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第一连接环体、下料槽、第二连接环体及密封部、压紧面和输送管路;第一连接环体设置在下料槽的内侧,第二连接环体设置在下料槽的外侧,且第二连接环体设置在压紧面的上侧,连接管设置在压紧面的下侧。在安装下料槽和输送管路时,先将密封部与第二连接环体连接,再将整体连接在第一连接孔的下侧;再将输送管路穿过压紧面的第二连接孔,穿过第二连接环体与密封体的整体,将第一连接环体套接在第一连接环体上,旋紧第一连接环体,实现将下料槽和输送管路进行压紧固定,且保证连接的密封性,避免物料出现泄漏的问题;在将下料槽和输送关系进行拆卸时,仅需要将第一连接环体旋松,即可实现将下料槽取下拆卸,实现清洗更加便捷。
在上述用于下料装置的连接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部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第二连接环体的外侧。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通过将密封圈套设在第二连接环体的外侧,实现在将第一连接环体与第二连接环体连接处进行密封,保证密封效果。
在上述用于下料装置的连接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部包括密封油封;所述密封油封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环体的内侧,且所述密封油封套接在所述输送管路的输送口段。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通过将密封油封设置在第二连接环体的内侧,实现在将输送管路与第二连接环体对接时进行密封,保证输送管路输送时的密封性,提高整体下料装置的密封效果。
在上述用于下料装置的连接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环体的外侧壁至少部分设置有限位法兰;所述限位法兰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环体的端部,以便所述第一连接环体与所述第二连接环体连接时,所述限位法兰能够与压紧面接触压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永耀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永耀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2349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酵素生产罐结构
- 下一篇:一种蒸汽余热回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