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充换电柜的双红外检测磁吸锁仓体有效
申请号: | 202222118986.5 | 申请日: | 2022-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7753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郑泽强;陈京才;王海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海雷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31 | 分类号: | B60L53/31;B60L53/60;H02J7/00;G01V8/2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优赛朝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54 | 代理人: | 原程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换电柜 红外 检测 磁吸锁仓体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充换电柜的双红外检测磁吸锁仓体,涉及充换电设备技术领域,主要解决仓门人为假锁的状态,无法避免电池资产被盗风险的问题;该装置包括柜体,所述柜体上均匀布设有仓体,所述仓体上铰接有仓门,所述仓门的内侧边缘设置有磁吸锁模块,所述仓体的前侧与磁吸锁相互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磁吸锁主体,所述磁吸锁模块与磁吸锁主体之间相互配合,所述仓体的内部设置有充电线,所述仓体内插接有电池组,所述充电线与电池组之间电性连接,所述仓体的前侧正下方设置有仓门红外检测装置;通过上述结构实现对仓体内电池组的有效检测,避免电池组出现丢失被盗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换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充换电柜的双红外检测磁吸锁仓体。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瓶车普遍存在续航里程较短的问题,从而大大限制了电瓶车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电瓶车在进行充电时,需要将配备的充电器插入电瓶车车体处的充电接口进行充电,但由于电瓶车体积较大,存在充电不方便的问题。故市场上出现了能够与电瓶车车体进行分离的充电电池,使得使用者能够较佳的拆卸充电电池后对其进行充电,并将充满电的电池组换出更换到电动车上,实现对电动车进行快速换电操作。
现有的充换电柜识别电池状态单一,只能判断电池是否在位,电子锁返回单一,容易出现仓门人为假锁的状态,无法避免电池资产被盗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换电柜的双红外检测磁吸锁仓体,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充换电柜的双红外检测磁吸锁仓体,包括柜体,所述柜体上均匀布设有仓体,所述仓体上铰接有仓门,所述仓门的内侧边缘设置有磁吸锁模块,所述仓体的前侧与磁吸锁相互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磁吸锁主体,所述磁吸锁模块与磁吸锁主体之间相互配合,所述仓体的内部设置有充电线,所述仓体内插接有电池组,所述充电线与电池组之间电性连接,所述仓体的前侧正下方设置有仓门红外检测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仓体的底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与电池组的底部相互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仓体的内部设置有防撞装置,所述防撞装置包括对称设置的防撞橡胶颗粒。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撞装置的中间部位设置有电池红外检测装置,所述电池红外检测装置的高度低于所述防撞装置的设置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柜体的顶部设置有显示屏。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仓体内设置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对称设置在仓体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仓体表面设置的仓门结合设置磁吸锁模块,同时在仓体的前表面对应磁吸锁模块部位配套设置磁吸锁模块,仓门在关闭时,仓门上的磁吸锁模块与仓体上设置的磁吸锁主体相互吸附,实现对仓体和仓门的锁闭。进一步的,在仓体前侧设置仓门红外检测装置,检测仓门是否与仓体之间锁闭,保证仓体内电池组的安全性。具仓体底部设置滑槽,便于对电池组进行取放操作。
(2)、为避免放置电池组时对仓体内后部造成撞击,损坏仓体内部或者损坏电池组,通过在仓体内部设置翻转装置,对称设置防撞橡胶颗粒对放入的电池组进行缓冲操作,保证放置电池组时的安全性。
(3)、为了进一步保证电池组的安全性,在仓体的内部设置电池红外检测装置,结合电池红外检测装置检测仓体内的电池组取放状态,避免电池组出现丢失。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充换电柜的双红外检测磁吸锁仓体安装在柜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充换电柜的双红外检测磁吸锁仓体中仓体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海雷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海雷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1189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