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触控键帽、键盘及键盘触控输入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222094783.7 | 申请日: | 2022-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78802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发明(设计)人: | 林彦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彦宇 |
主分类号: | G06F3/02 | 分类号: | G06F3/02;G06F3/023;H01H13/14;H01H13/8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沙晓捷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番***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触控键帽 键盘 输入 组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键盘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触控键帽,包括柔性电路板以及键帽体,柔性电路板上设有电容式感应触控件和触控电路,触控电路设有MCU、信号线和供电线,电容式感应触控件、信号线和供电线分别与MCU电连接,键帽体的一侧为第一侧,电容式感应触控件固定在第一侧的内壁上。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键帽具备触控输出的功能,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具有该触控键帽的键盘,包括控制电路板以及触控键帽,触控键帽设于键盘的边缘键位处,键帽体朝外的一侧为第一侧,信号线和供电线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能在既定的键位数量的前提下增加按键的数量,操作简便,交互效率高。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键盘触控输入组件,设置有转接件以便与键盘结合使用或单独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键盘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键帽、键盘及键盘触控输入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键盘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平价人机交互设备,通常由键盘底壳、控制电路板、按键轴体、轴体定位板(上壳)及按键键帽组成。自19世纪初打字机诞生、键盘初具雏形至今,其内的按键开关工作原理与连接方式已历经多次迭代,从机械开关、电容检测开关直到光信号开关,从有线的AT接口、PS/2接口、USB接口到后来无线的2.4g、蓝牙连接,但人与键盘的交互方式几乎从未改变,一直都为从上往下按压按键为主。
近年来,为了追求桌面美观与鼠标移动空间,又或仅仅是为了适应小户型下的小书桌,部分消费者开始从108键标准(100%)配列转向87键(也称80%配列,去掉了数字键区,即小键盘区)、68键(也称65%配列,在80%配列基础上去掉了功能区并简化了控制区,即简化了F1-F12并去掉了Insert、Delete、Home、End、PageUp、PageDown中的任意两键)以及61键(也称60%配列,去掉功能区与控制区)等配列。按键数的缩减是把双刃剑,虽然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但也同时带来了更高的学习成本、交互成本(需要用组合键的方式实现原本的单键操作)与购买成本(新兴配列的产量远不及100%配列,生产时难以产生相当的规模效应,高出来的成本将被转嫁给消费者)。
与此同时,市场上开始流行起右上角带有一颗旋钮的键盘。相比按键操作,旋钮在诸如音量调节、视图视角调节、画面缩放调节等特定操作中具有无可比拟的直观性与步进精度/速度。但旋钮类键盘也同样存在成本控制问题与交互效率(用户双手需要退出“打字姿态”)问题。
综上,需要一种键盘,能在既定的按键数量和体积的前提下,增加更多的可用按键,且用户在操作时无需退出“双手打字”的手部姿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在既定的按键数量和体积的前提下,增加更多的可用按键,便于操作的触控键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触控键帽,包括柔性电路板以及键帽体,所述柔性电路板上设有电容式感应触控件和触控电路,所述电容式感应触控件为触控按键、触控滑条和触控板中的一种,所述触控电路设有MCU、信号线和供电线,所述电容式感应触控件、所述信号线和所述供电线分别与所述MCU电连接,所述键帽体的一侧为第一侧,所述电容式感应触控件固定在所述第一侧的内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柔性电路板设有折线,所述折线将所述柔性电路板划分为触控区和放置区,所述电容式感应触控件设于所述触控区内,所述触控电路设于所述放置区内,所述触控区固定在所述第一侧的内侧壁上,所述放置区设于所述键帽体与所述第一侧相邻的一侧的内壁上。
同时,基于上述触控键帽,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键盘,包括控制电路板以及上述的触控键帽,所述触控键帽设于所述键盘的边缘键位处,所述键帽体朝外的一侧为所述第一侧,所述信号线和供电线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触控键帽设置多个,多个所述触控键帽的所述电容式感应触控件分别与同一个所述MCU电连接,形成触控键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触控键组设置多个,多个所述触控键组的所述MCU并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彦宇,未经林彦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0947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