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吸嘴及气雾发生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221962805.0 | 申请日: | 2022-07-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1852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3 |
| 发明(设计)人: | 陈家太;周胜文;郭永录;范方琴;彭苓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4F40/40 | 分类号: | A24F40/40;A24F40/46;A24F40/10 |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刘宁 |
| 地址: | 518101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潭头社区松岗大道1***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生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嘴及气雾发生装置,吸嘴开设有吸气口、第一气道以及至少一条第二气道,第一气道、第二气道均与吸气口相连通,第一气道与主气流通道同轴且相互连通,第一气道与第二气道相互连通,且其连通位置靠近主气流通道的端部;第一气道内设置有吸液件,且吸液件的其中一端部位于第一气道与第二气道相互连通的位置,吸液件用于阻止液体的通过,且允许气体的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嘴,在烟雾的流动过程中,烟雾接触到吸液件时,烟雾中未完全雾化的烟油会被吸液件阻止,并与烟雾分离,防止烟雾中裹挟有未完全雾化的烟油被用户吸食,且延长烟雾的流动路径,烟雾的温度可进一步降低,防止烫伤用户,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烟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吸嘴及气雾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烟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仿真香烟电子产品,一般都是由主体与烟弹组成,主体的顶部位置开设有收纳空间,将烟弹装设于收纳空间内,以实现电子烟的连接组装。主体内装设有电路板、电池以及对接端子,电路板既连接于电池上,电路板又连接于对接端子上;烟弹包括外壳与设置于外壳内部的雾化组件,雾化组件与外壳之间形成有用于储存烟油的油舱,雾化组件内设置有发热体,且其内部开设有烟雾通道,发热体电连接有导电端子。当烟弹装设于收纳空间时,对接端子与导电端子接触,在检测到用户的抽吸动作时,电池为电路板供电,导通发热体,使发热体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对发热体上汲取或吸附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形成模拟烟气的烟雾从烟雾通道流出供用户吸食。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电子烟仅在雾化组件的中间开设有一条烟雾通道,烟雾通道直接与吸嘴相连通,烟油经发热体雾化后仅能通过该条烟雾通道进入吸嘴供用户吸食。由于发热体在发热过程中会产生较高的热量,经发热体加热雾化的烟雾温度较高,且上述烟雾通道的路径较短,较高温度的烟雾直接进入吸嘴,易烫伤用户,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使用体验。并且,烟雾在流动至吸嘴的过程中,可能会裹挟部分还未雾化的烟油,即烟雾中可能存在液态的烟油,若是这部分还未雾化的烟油被用户吸食,将会导致用户的口感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电子烟在易烫伤用户,且口感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吸嘴及气雾发生装置。
一种吸嘴,连接于烟弹组件上,所述烟弹组件包括壳体、雾化组件与发热组件,所述雾化组件装配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油舱,所述雾化组件内部开设有主气流通道,所述发热组件装配于所述主气流通道内,用于对所述油舱内的烟油进行雾化,所述吸嘴开设有吸气口、第一气道以及至少一条第二气道,所述第一气道、所述第二气道均与所述吸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气道与所述主气流通道同轴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气道与所述第二气道相互连通,且其连通位置靠近所述主气流通道的端部;
所述第一气道内设置有吸液件,且所述吸液件的其中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气道与所述第二气道相互连通的位置,所述吸液件用于阻止液体的通过,且允许气体的通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道与所述第二气道均开设于所述吸嘴靠近所述吸气口的端部,且所述第二气道为两条,两条所述第二气道均与所述第一气道相连通,两条所述第二气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气道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液件位于所述第一气道内,所述吸液件的内部具有微孔结构,用于吸收烟油,且允许烟雾的通过,所述吸液件采用棉花、高分子棉中的其中一种经热压处理得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嘴呈两端开口的腔体式结构,所述吸嘴具有多个储液槽,多个所述储液槽的开口均朝向所述主气流通道,用于承接烟雾内部分离出的烟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嘴内部设置有多个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吸嘴的侧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储液槽,所述吸嘴的侧壁与所述壳体的侧壁共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油舱内设置有储油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发热件与导液件,所述导液件设置于所述主气流通道中,且其两端抵接于所述储油件上,所述发热件固定于所述导液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9628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质传感器载具
- 下一篇:一种高强度自行车车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