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层建筑垃圾垂直运输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221936307.9 | 申请日: | 2022-07-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4929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7 |
| 发明(设计)人: | 李龙飞;郭旺;张世伦;张志新;陈浩宇;胡振东;姬心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F17/10 | 分类号: | E04F17/10;E04F17/12 |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鼎万策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79 | 代理人: | 张洁洁 |
| 地址: | 450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层建筑 垃圾 垂直 运输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施工建筑垃圾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层建筑垃圾垂直运输系统,包括与层间楼板一一对应且在上下方向上对应设置的用于固定在对应层间楼板上的层间支撑架体和安装在层间支撑架体上的层间运输单元,层间运输单元包括与层间楼板对应设置的层间投料节和设置在两个相邻层间投料节之间的层间输送节,层间投料节上开设有朝向楼层内的投料口,投料口上设置有弹性防溅板,上下任意相邻的层间投料节和层间输送节中,其中一个的下端口插入到处于下方的另一个的上端口内。本实用新型的高层建筑垃圾垂直运输系统在层间投料节上设置有投料口,加快了建筑垃圾的倾倒效率,在投料口位置设置的弹性防溅板,提高了建筑垃圾倾倒时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施工建筑垃圾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层建筑垃圾垂直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在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尤其是后期的机电、装修施工阶段,各楼层都存在建筑垃圾产量大、产生周期长的问题,目前的高层垃圾倒运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收集成斗、用施工升降机或塔吊运输至地面,无需搭设辅助设施,但是这种运输方式效率低,占用施工升降机、塔吊等垂直运输装置,增大垂直运输的压力,运输成本高;
二是沿着竖向墙体搭设悬挂式垃圾通道,在相应门窗预留洞口的位置设置帘式垃圾投入口,使用方便,但是垃圾一般分区投入,高区垃圾会堆积在档帘上,待低区垃圾投入完毕后,开启档帘,极易造成档帘的损坏,并且这种垃圾通道需要在竖向墙体上预埋埋件,采用型钢进行固定,施工成本高,工序复杂;
三是采用砌体在楼梯侧面修建封闭式通道,各楼层开设活动收集口以收集垃圾,这种方式施工成本高,为固定结构,无法周转使用,而且在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由于疏散避难层的要求,楼梯需要间隔一定层数进行转换,导致垃圾的垂直运输无法形成连续,从而需要在多处砌筑封闭式通道,进一步增加施工成本,同时,当收集口或垃圾通道损坏时,修补费用高,修补周期长。
针对上述情况,授权公告号为CN20851622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超高层的建筑垃圾垂直运输系统,该超高层的建筑垃圾垂直运输系统中,运输通道设置在建筑内侧上下贯通的预留空间内,支撑架体设置在运输通道的四周,每个楼层内的运输通道是由一个平台起始节和若干个层间输送节连接组成;平台起始节设置在上层楼板的预留洞口中,为上大下小、无盖无底的圆台形筒体,并且圆台形筒体顶端的一侧设有一入料口,层间输送节为上大下小、无盖无底的圆台形筒体,若干个层间输送节均搭放在支撑架体上,支撑架体包括框架结构,以及水平支撑杆和水平限位杆,框架结构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上层楼板的下表面和下层楼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虽然该超高层的建筑垃圾垂直运输系统采用平台起始节和层间输送节逐节顺次连接形成上下贯通的运输通道,将平台起始节固定在水平楼板上,无需依靠竖向墙体,布局灵活,不受竖向墙体限制,对核心筒电梯前室以及各类机房的施工不产生影响,适用范围广泛,适用于超高层各结构主体、机电以及装修等各施工阶段。
但是,该超高层的建筑垃圾垂直运输系统在倾倒建筑垃圾时,建筑垃圾进入入料口后在层间输送节与起始节套接的位置,从层间输送节与起始节之间的套接间隙进入层间输送节内,受套接间隙的尺寸影响,建筑垃圾大小受到较大限制,需对建筑垃圾进行再次破碎以便建筑垃圾顺利运输,建筑垃圾运输效率低下,且在建筑垃圾的撞击下,层间输送节易破损,整个系统的使用寿命短。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层建筑垃圾垂直运输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建筑垃圾运输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层建筑垃圾垂直运输系统,包括与层间楼板一一对应且在上下方向上对应设置的用于固定在对应层间楼板上的层间支撑架体和与层间支撑架体对应且安装在层间支撑架体上的层间运输单元,层间运输单元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9363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