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舱内泵疏浚驳泥船有效
申请号: | 202221784846.5 | 申请日: | 2022-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799823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杨春雷;张启亮;孙荣坤;焦鹏;周子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港疏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5/28 | 分类号: | E02F5/28;E02F3/88;E02F3/90;E02F3/92;E02F7/10;E02F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3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舱内泵 疏浚 驳泥船 | ||
一种舱内泵疏浚驳泥船,包括:机舱、舱内泵耙管系统、双机双全回转推进器和艏侧推,舱内泵耙管系统与机舱右侧连接,双机双全回转推进器和艏侧推与机舱连接。其中,舱内泵耙管系统包括:舱内泥泵、齿轮箱、变频电机、辅发电机、耙臂、耙头、耙管和输泥管。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技术相比,通多增设舱内泵耙管系统,有效提高疏浚作业功能,提升最大挖深及有效装仓时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疏浚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舱内泵疏浚驳泥船。
背景技术
“航驳7001轮”为亚洲最大的自航泥驳船,于2015年交付公司,定位于配合耙吸挖泥船艕带施工,以提高长江口航道维护及远距离运砂等施工中耙吸船的施工效率。船舶总长101.74米,型宽22米,型深9米,载重量约9500吨,具有双机、双全回转推进器、艏侧推等先进航行设备,以及高压冲水泵、高压水炮、铰链式泥门等疏浚设备。适用于港口、沿海航道的疏浚工程,并兼作沿海维护工程。
为满足国内疏浚市场对耙吸船的需求,进一步扩展大舱容驳船的市场应用,结合疏浚泥砂资源化利用发展方向,需要对7001方驳船进行功能性扩展技术研究和升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做出了一系列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舱内泵疏浚驳泥船,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
一种舱内泵疏浚驳泥船,包括:机舱、舱内泵耙管系统、双机双全回转推进器和艏侧推,所述舱内泵耙管系统与机舱右侧连接,所述双机双全回转推进器和艏侧推与机舱连接;
其中,所述舱内泵耙管系统包括:舱内泥泵、齿轮箱、变频电机、辅发电机、耙臂、耙头、耙管和输泥管,所述舱内泥泵、齿轮箱、变频电机、辅发电机与机舱前侧内部连接,所述舱内泥泵与输泥管连接,所述齿轮箱与变频电机和舱内泥泵连接,所述变频电机与舱内泥泵连接,所述齿轮箱与耙臂连接,所述耙头与耙臂下端连接,所述耙管与耙臂连接。
进一步,所述机舱包括:泥舱、铰链式泥门、主甲板、箱形架空横梁、高压冲水泵、喷嘴和燃油舱,所述铰链式泥门与泥舱内底部连接,所述主甲板与泥舱上部连接,所述箱形架空横梁与主甲板连接,所述高压冲水泵与泥舱内部连接,所述喷嘴与高压冲水泵连接,所述燃油舱设置于泥舱内后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技术相比,通多增泵舱内泵耙管系统,有效提高疏浚作业功能,提升最大挖深及有效装仓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式泥门的结构连接图。
附图标记:
机舱100、泥舱110、铰链式泥门120、主甲板130、箱形架空横梁140、高压冲水泵150、喷嘴160和燃油舱170。
舱内泵耙管系统200、舱内泥泵210、齿轮箱220、变频电机230、辅发电机240、耙臂250、耙头260、耙管270和输泥管280。
双机双全回转推进器300和艏侧推4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监控系统的结构逻辑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式泥门的结构连接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港疏浚有限公司,未经中港疏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7848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精密平面磨床砂轮角度调节机构
- 下一篇:一种组装式建筑工程施工用防护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