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型发光二极管有效
| 申请号: | 202221575153.5 | 申请日: | 2022-06-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46847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 发明(设计)人: | 林志伟;陈凯轩;柯志杰;蔡建九;艾国齐;谈江乔;江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33/38 | 分类号: | H01L33/38;H01L33/46;H01L3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马天琪 |
| 地址: | 361006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火炬高新***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型 发光二极管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型发光二极管,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反射层、第一发光结构、透明衬底、第二反射层、第二发光结构、第三反射层和第三发光结构,透明衬底为圆台结构或棱台结构,透明衬底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倾斜侧壁,第一表面的面积大于第二表面的面积,第一发光结构利用倾斜侧壁出光,第一电极位于第一反射层远离第一发光结构的一侧表面,第二电极贯穿第一反射层和至少部分第一发光结构,第三电极贯穿第三发光结构至第三反射层,第四电极位于第三发光结构远离第三反射层的一侧表面。第一发光结构、第二发光结构和第三发光结构的发光方向朝向同一侧,避免处于同一平面的发光结构的侧面混色影响,能够提高显示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型发光二极管。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对终端设备的显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显示技术领域,主要分为液晶显示(LCD)、有机发光显示(OLED)和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显示。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是新一代的显示技术,将二极管结构进行微小化、薄膜化和阵列化,能够实现单点驱动发光,具有高亮度、高发光效率和功耗低等优点。Micro-LED的尺寸为微米级别,每个Micro-LED的间隔也在微米级别,因此基于Micro-LED的显示面板中包括巨量的Micro-LED。
但是当前由于每个Micro-LED的间隔较小,导致不同的Micro-LED在进行发光时,会产生混色影响,导致显示效果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型发光二极管,降低混色影响,提高显示效果,降低工艺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有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微型发光二极管,包括:
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反射层、第一发光结构、透明衬底、第二反射层、第二发光结构、第三反射层和第三发光结构;
所述透明衬底为圆台结构或棱台结构,所述透明衬底具有和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接触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接触的第二表面以及倾斜侧壁,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面积,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利用所述倾斜侧壁出光;
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反射层远离所述第一发光结构的一侧表面;
第二电极,贯穿所述第一反射层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发光结构;
第三电极,贯穿所述第三发光结构至所述第三反射层;
第四电极,位于所述第三发光结构远离所述第三反射层的一侧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光结构的出光效率根据所述透明衬底的厚度以及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比值确定。
可选地,所述透明衬底的厚度范围为50-120微米,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比值范围为[1,2]。
可选地,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和所述第三发光结构通过所述第三反射层实现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三反射层对所述第二发光结构的反射率小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三反射层对所述第三发光结构的反射率大于第二阈值。
可选地,所述透明衬底的材料为蓝宝石或氮化镓。
可选地,若所述透明衬底的材料为蓝宝石,所述透明衬底具有导电接触,所述导电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反射层和所述第一发光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光结构为蓝光发光结构,所述第二发光结构为红光发光结构,所述第三发光结构为绿光发光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5751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苦荞蛋黄酥制备用烘焙控温组件
- 下一篇:一种观驱一体式驱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