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老旧挡土墙的加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21432601.6 | 申请日: | 2022-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773409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朱成华;何世兵;刘文劼;陈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2 | 分类号: | E02D29/02;E04G23/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志一加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78 | 代理人: | 邓波 |
地址: | 40000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挡土墙 加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老旧挡土墙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挡土墙墙背外侧土体内钻孔并插入钢管,钢管内设有钢筋和固定环,钢管表面设注浆孔,并在钢管内压注水泥浆形成钢管桩,且在钢管管周土体形成水泥浆固化加固体;钢管桩顶和挡土墙墙背分别设置有墙后纵向连梁和桩顶纵向连梁;挡土墙墙后纵向连梁通过植筋与挡土墙连接;钢管桩通过管内钢筋与桩顶纵向连梁连接;桩顶设置有横向连梁连接墙后纵向连梁和桩顶纵向连梁;所述墙后纵向连梁、桩顶纵向连梁和横向连梁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本实用新型能够提升挡土墙的抗倾覆、抗滑移、地基承载力的能力,并且又是一种不占额外空间、易于施工、成本较低的加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老旧挡土墙的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山地城市地形复杂,地势高低起伏,其建筑特色明显,特别是老旧小区通常依山就势而建,地势高差以挡土墙作为支挡。老旧挡土墙通常建造年代较早,大部分未经过正规的设计,挡土墙的型式基本为重力式挡土墙,重力式挡土墙主要是靠自重来维持土压力作用下的自身稳定。随着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工作的全面展开,老旧小区周围及其内部现存挡土墙的安全性基本不符合国家现行规范的要求,针对这类挡土墙的加固处理将非常重要,也是现阶段城市更新的一个难点。
在现行设计中,常用的老旧挡土墙加固的结构有增大截面、增设抗滑桩、增加锚固等,但针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以上结构都有其弊端,增大截面法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在挡土墙的外侧增大一定的截面,老旧小区空间条件较差,很难找到额外的墙前空间,新增部分基础的基坑开挖也会对原有挡土墙的地基产生扰动影响;增设抗滑桩同样也有上述空间的问题,并且其成本较高,又由于通常不具备大型机械设备成孔的条件,采用人工挖孔施工风险又较大;增加锚固需外设锚头依然存在空间的问题,并且该结构将受制于挡土墙后的岩土分布情况,适用范围较小,因此,目前的加固结构在老旧小区的改造中都有比较明显的限制条件,适用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老旧挡土墙的加固结构。本实用新型能够提升挡土墙的抗倾覆、抗滑移、地基承载力的能力,并且又是一种不占额外空间、易于施工、成本较低的加固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老旧挡土墙的加固结构,在挡土墙墙背外侧土体内钻孔并插入钢管,钢管内设有钢筋和固定环,钢管表面设注浆孔,并在钢管内压注水泥浆形成钢管桩,且在钢管管周土体形成水泥浆固化加固体;钢管桩顶和挡土墙墙背分别设置有墙后纵向连梁和桩顶纵向连梁;挡土墙墙后纵向连梁通过植筋与挡土墙连接;钢管桩通过管内钢筋与桩顶纵向连梁连接;桩顶设置有横向连梁连接墙后纵向连梁和桩顶纵向连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钢管桩孔径范围为100~300mm,孔位距挡土墙墙背的水平距离不小于1000mm,沿挡土墙方向纵向间距不小于500mm,孔与挡土墙的间距、孔孔间距及孔深可作适当调整,孔深嵌入挡土墙地基持力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钢管桩和钢管采用Q355结构用无缝钢管,钢管管径与成孔孔径相匹配,钢管管周打有注浆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管周注浆孔直径为10~20mm,10~20cm交错布置,一圈不少于4个孔,所述管内钢筋的型号为C18,每隔1000m设固定环固定,管内钢筋均匀分布,以90°弯折锚入上部连梁,管内纵向钢筋不少于4根,分别按正交方向4个方向锚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纵向连梁和桩顶纵向连梁均采用现浇C30钢筋混凝土,纵横向双向设置,纵向两道分别于桩顶部沿钢管桩纵向设置和墙顶墙背外侧沿平行于挡土墙纵向设置,横向每桩一道于桩顶设置,连接两道纵向连梁,以墙背侧纵向连梁连接挡土墙,以桩顶纵向连梁连接钢管桩,连梁截面尺寸宽度不小于250mm,高度不小于200mm,配置双层双向钢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老旧挡土墙的加固结构,其有益效果包括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4326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异形塑料闪烁体加工的模具
- 下一篇:一种基于大型电器加工的安装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