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瓣膜输送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221172012.9 | 申请日: | 2022-05-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0753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 发明(设计)人: | 林雄涛;陈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普惠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F2/24 | 分类号: | A61F2/2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65 | 代理人: | 谢伟 |
| 地址: | 1026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瓣膜 输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瓣膜输送装置,其包括输送管,输送管沿纵向方向分别设置第一锁定机构、第二锁定机构,第一锁定机构位于第二锁定机构的前端位置,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具有第一锁定部、第二锁定部,第一锁定部与第二锁定部相对应而形成第一锁定位,第二锁定机构具有第三锁定部、第四锁定部,第三锁定部、第四锁定部之间形成第二锁定位。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瓣膜输送装置,采用本实用新型,在对人工瓣膜进行植入时,可以方便的对自体瓣叶进行捕捉,且可以方便的对人工瓣膜的工作效果进行预先评估,也可以方便的进行重新定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瓣膜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主动脉瓣膜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升高。目前,通常采用外科手术方式对患者的病变瓣膜进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然而该方式并不适用于部分年龄大、具有合并疾病等问题的患者。
针对上述患者,可以采用微创的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方式进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由于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方式不需要开胸,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因此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自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兴起至今,各厂商相继推出具备各种功能的瓣膜输送装置,其中一项重要的指标是可回收性。在最终释放瓣膜之前,通常会先部分释放瓣膜,通过评估部分释放(预释放)的瓣膜的流体动力学指标,判定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的植入位置是否合适,评估后,如果需要调整瓣膜的植入位置,可将预释放的瓣膜再收入鞘管并重新放置,重新调整植入位置,这就是回收操作。可回收性能即指经导管主动脉瓣膜装置可以实现回收操作。瓣膜的全高度预释放,将有利于医生预先充分的判定植入后瓣膜的工作情况,从而更好的确定后续对于植入策略的调整方向。
但现有的瓣膜输送装置都无法实现全高度预释放,在释放时需要借助鞘管对瓣膜进行锁定约束,预释放时,该瓣膜输送装置的鞘管将不允许全高度范围内的回退,因此瓣膜并未能完全得到释放,即无法实现完全的可回收,并且,医生无法预先充分的判定植入后瓣膜的工作情况。
再者,现有的瓣膜输送装置主要是基于传统的人工瓣膜进行设计,其功能也大大受到限制,无法满足人工瓣膜植入时的多种功能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瓣膜输送装置,采用本实用新型,在对人工瓣膜进行植入时,可以方便的对自体瓣叶进行捕捉,且可以方便的对人工瓣膜的工作效果进行预先评估,也可以方便的进行重新定位。
瓣膜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管,输送管沿纵向方向分别设置第一锁定机构、第二锁定机构,第一锁定机构位于第二锁定机构的前端位置,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具有第一锁定部、第二锁定部,第一锁定部与第二锁定部相对应而形成第一锁定位,第二锁定机构具有第三锁定部、第四锁定部,第三锁定部、第四锁定部之间形成第二锁定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管至少包括两层相互套设的套管,所述第一锁定部、第二锁定部分别与两个套管连接,和/或,所述第三锁定部、第四锁定部分别与两个套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管包括有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第三套管及第四套管,所述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第三套管及第四套管由内至外依次相套设置,所述第一套管的前端连接有所述第一锁定部,所述第二套管的前端连接有所述第二锁定部,所述第三套管的前端连接有所述第三锁定部,所述第四套管的前端连接有所述第四锁定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定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锁定部向后端移动时,所述第一锁定部与所述第二锁定部之间处于锁定状态,所述第四锁定部相对于所述第三锁定部向前端移动时,所述第四锁定部与所述第三锁定部之间处于锁定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定部包括锁定座,在锁定座上设有朝向后方的至少三个锁爪,所述第二锁定部为凸环,在锁定状态时,凸环位于所述锁爪的径向靠内位置并形成锁定;和/或,所述第四锁定部包括锁定座,在锁定座上设有朝向前方的至少三个锁爪,所述第三锁定部为凸环,在锁定状态时,凸环位于所述锁爪的径向靠内位置并形成锁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普惠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普惠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1720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