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芯卷绕结构及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2221016822.5 | 申请日: | 2022-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8480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泽;刘东凤;李鹏辉;沈立强;曾贤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恒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H01M4/02 |
| 代理公司: | 惠州知侬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94 | 代理人: | 刘羽 |
| 地址: | 516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卷绕 结构 电池 | ||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芯卷绕结构,上述的电芯卷绕结构包括正极片、隔膜及负极片层叠并卷绕设置,正极片设有第一缓冲结构,负极片设有第二缓冲结构,第一缓冲结构及第二缓冲结构均用于与绝缘层连接。电芯卷绕结构通过在正极片上设有第一缓冲结构和负极片上设有第二缓冲结构,而第一缓冲结构和第二缓冲结构用于释放抵消因电芯膨胀作用力造成的损伤,从而有效地预防极片出现断裂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地延伸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芯卷绕结构及电池。
背景技术
随当下科技发展,全球范围内对TWS耳机等微型电子设备消费需求日益新增,对产品品质要求日益提高,传统工艺微型电池在使用过程电池易出现功能失效无法充放电。
传统微型电池,其极片宽度一般为3-8mm卷绕式极耳外置结构,其极耳与壳体连接固定,外圈极片束缚卷芯;电池充放电循环使用后受极片厚度增长影响对外圈极片施加膨胀作用力,因其极片较窄且抗拉伸强度较弱,使外圈极片容易出现断裂失效,从而减少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够预防极片断裂的电芯卷绕结构及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电芯卷绕结构,包括正极片、隔膜及负极片层叠并卷绕设置,所述正极片设有第一缓冲结构,所述负极片设有第二缓冲结构,所述第一缓冲结构及所述第二缓冲结构均用于与绝缘层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结构为极片回折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片卷绕主体及第一缓冲结构,所述第一缓冲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一弯折部及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正极片卷绕主体的外圈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存在间隙,所述第一固定部用于连接于所述绝缘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弯折角度为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180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缓冲结构为极片回折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片卷绕主体及第二缓冲结构,所述第二缓冲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二弯折部及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负极片卷绕主体的外圈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存在间隙,所述第二固定部用于连接于所述绝缘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弯折角度为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180度。
一种电池,包括极耳组件和绝缘层及上述任一项电芯卷绕结构,所述极耳组件包括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缓冲结构与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所述第二缓冲结构与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所述绝缘层包括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绝缘层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二绝缘层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层包括第一上夹胶层和第一下夹胶层,所述第一上夹胶层、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一缓冲结构及所述第一下夹胶层层叠压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第二上夹胶层和第二下夹胶层,所述第二上夹胶层、所述第二极耳、所述第二缓冲结构及所述第二下夹胶层层叠压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的电芯卷绕结构通过在正极片上设有第一缓冲结构和负极片上设有第二缓冲结构,而第一缓冲结构和第二缓冲结构用于释放抵消因电芯膨胀作用力造成的损伤,从而有效地预防极片出现断裂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地延伸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恒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恒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0168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属加工用一体式数控机床
- 下一篇:一种预装式强密封光伏接线盒连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