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方便电解锌阳极泥清槽的电解槽有效
申请号: | 202220993075.4 | 申请日: | 202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75361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岳有成;李玉章;孙彦华;周娴;包崇军;李雨耕;雷华志;张永平;刁微之;陈新;冯炜光;闫森;杨筱筱;张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C1/16 | 分类号: | C25C1/16;C25C7/00 |
代理公司: | 云南律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3219 | 代理人: | 谢乔良 |
地址: | 650021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方便 电解 阳极泥 电解槽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方便电解锌阳极泥清槽的电解槽,包括长条形的槽体、漏斗式槽底、排泥口、锥形塞,漏斗式槽底包括横向的大坡度槽底板、纵向的小坡度槽底板,大坡度槽底板及坡度槽底板分别自槽体底部的两侧、两端向下延伸并向中部收敛,排泥口为倒锥形结构且固定在大小坡度槽底板的收敛交汇处底端,锥形塞顶端固定挂钩,锥形塞可向上开合的紧贴在排泥口内。本实用新型根据电解槽的长条形结构,分别采用不同倾角的槽底板形成漏斗式槽底,既能使阳极泥自动沉降聚集在漏斗式槽底,又便于阳极泥的滑落排出且不易造成电解液紊流;同时在槽底的排泥口内配合设置锥形塞取代阀门,不仅操作方便、成本低、无能耗、在线排泥,而且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湿法冶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阳极泥排出、操作方便、成本低、无能耗、在线排泥、安全可靠的方便电解锌阳极泥清槽的电解槽。
背景技术
锌湿法提取工艺流程的最终工序均为锌电解沉积。随着铅锌矿品位的降低及杂质的日趋复杂,锌电解液中锰离子的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大量的锰离子易于在阳极上被氧化成二氧化锰形成阳极泥,而沉积于槽底的阳极泥如果不及时得到清理,将影响阴极电流效率和产品质量,使得目前电解过程中阳极泥的清理周期逐渐变短。另一方面,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升,极板也向着大型化方向发展,清板及清槽变的越来越困难,且对锌电积的正常化运转影响越来越大。
传统电解槽阳极泥清理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为真空泵抽吸底部阳极泥,另一种为停机人工清扫,还有一种为底部排泥口排泥。方法一虽然无需停机,但由于锌电解阳极泥中存在片状结晶,容易堵塞收集管道的收集孔,致使部分阳极泥难以进入到收集管中而形成槽底阳极泥堆积,严重影响锌电解经济技术指标和产品质量,而且吸泥能耗较高,同时为便于抽吸往往需搅拌沉底的阳极泥而使电解液浑浊,使得清槽后几个剥锌周期的阴极锌片质量受到影响。方法二虽然清槽较彻底,但需要先将电解槽排空后吊出阳极框才能清理,不仅工人劳动强度,且需停机清槽,耗费时间长,容易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同时由于锌电解过程中的高电流密度,导致短路操作需要安装高昂的大电流短路开关,因此为了节约成本一般不安装短路开关,致使难以做到停电清理。方法三虽然可在线、无能耗的排泥,但由于仅在底部布置排泥口和阀门直接排泥,不仅排泥的效率低、排出不彻底。
现有技术中,对于方法一的不足,也有通过在电解槽底部设置捕集装置,然后以驱动装置带动阳极泥捕集装置在电解槽内往复移动,将槽底阳极泥归集到电解槽侧部,随后用真空泵抽吸排出;但是,前述在刮泥过程中,由于阳极残极沉落,容易切断导线而损坏设备,而且在电解槽上加装牵引机构、导向机构等的施工难度大,且捕集装置的移动易造成电解槽内电解液紊流,从而易使阳极泥上浮而粘附于阴极板,影响阴极铜质量,最终导致电解失败,无法达到电解需求,故而无法真正的将其投入实际生产中。对于方法三,也有通过在电解槽底部设置倾斜的单一导流板,使阳极泥沉积在电解槽底部的一侧,然后在导流板的下端设置排泥口排泥,虽然较直接排泥口有一定的聚集作用,但如果要使沉积的阳极泥顺畅的滑落排出,往往需要提高导流板的倾角,会导致电解槽底部空间占用较多而导致电解池容量下降。为此,还有在电解槽内沿长度方向布置多个倒锥形的导流槽,实现在不显著增加电解槽底部空间的情况下,提高导流槽侧壁的倾角,从而使沉积的阳极泥顺畅排出,但又会导致电解槽内的导流槽结构较为复杂,而且底部的多个排泥口就需要对应数量的阀门及管道,致使每次排泥时操作较为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阳极泥排出、操作方便、成本低、无能耗、在线排泥、安全可靠的方便电解锌阳极泥清槽的电解槽。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包括长条形的槽体,还包括漏斗式槽底、排泥口、锥形塞,所述漏斗式槽底包括横向的大坡度槽底板、纵向的小坡度槽底板,所述大坡度槽底板分别自槽体底部的两侧向下延伸并向中部收敛,所述小坡度槽底板分别自槽体底部的两端向下延伸并向中部收敛,所述排泥口为倒锥形结构且固定设置在大坡度槽底板与小坡度槽底板的收敛交汇处的底端,所述排泥口的侧壁倾斜角大于大坡度槽底板及小坡度槽底板的倾斜角,所述锥形塞的综合密度大于电解液密度且顶端固定设置有挂钩,所述锥形塞可向上开合的紧贴在排泥口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9930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