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恒流量加料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220986395.7 | 申请日: | 2022-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643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 发明(设计)人: | 刘瑜;钱文生;杨政权;王学良;吴海松;汪芳;王胜;陆亭亭;陆道昌;万代发;吴社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铜都粉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J4/02 | 分类号: | B01J4/02 |
| 代理公司: | 铜陵市天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05 | 代理人: | 程霏 |
| 地址: | 244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量 加料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恒流量加料设备,涉及流量控制设备技术领域,包括中间反应器、配料釜和物料提升泵,所述中间反应器的顶端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有阀门B。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高位中间槽、溢流管和阀门A,在设备运行初,使阀门B保持常开状态,然后通过配料釜配好液体物料,关闭阀门A,再启动物料提升泵,将配料釜内配制好的物料通过物料提升泵和输料管输送至高位中间槽内,等物料在高位中间槽内装满并从溢流管回流至配料釜内后,打开阀门A,使高位中间槽内物料通过阀门A和放料管及阀门B进入中间反应器内,从而使加料初期,液体在高位中间槽处于恒定液位,保证在加料初始阶段流量与设计流量一致,实现加料全过程流量恒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量控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恒流量加料设备。
背景技术
固体粉料与液体的高效转移是工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其中固体粉料的转移方面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相关的科技文献和专利文献较多,市售的固体粉料转移设备近些年来在功能上也在逐步完善和自动化,而目前化学工业上使用的液体物料十分多样,其中工业桶是液体物料的主要使用方式,在工业生产上,液体一般包括纯溶剂、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等,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均含有溶剂,工业生产中普遍使用的液体物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水、甲醇、乙醇、二氯甲烷等一般性液体,另一类是如三乙胺、甲醇钠甲醇溶液、吗啉﹑硫酸等反应性液体物料,化工生产过程中,液体加料一般要求流量稳定,以保证工艺过程稳定可控,液体物料的加料一般选用计量泵或泵与流量计、阀联动控制的方法。
但在特定的工艺条件,如流量小、流量误差小于2%、流量稳定时间短等,现有的加料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计量泵控制不能满足流量小、流量误差小的恒流量输料要求,计量泵控制等方法满足不了特定工艺条件,需要研究新的流量控制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物料流量在加料过程中无法恒定的问题,提供一种恒流量加料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恒流量加料设备,包括中间反应器、配料釜和物料提升泵,所述中间反应器的顶端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有阀门B,所述阀门B的顶端连接放料管,所述放料管的顶端连接有阀门A,所述阀门A的顶端通过第二连接管连接有高位中间槽,所述高位中间槽的外壁一侧连接有溢流管和输料管,且所述溢流管位于所述输料管的上方,所述溢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配料釜的顶端相连接,所述输料管的远离所述高位中间槽的一端连接有物料提升泵,所述物料提升泵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连接管与所述配料釜的底端相连接,所述高位中间槽的内部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高位中间槽底端进行封堵的浮球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高位中间槽的内部底端设置有放料口,所述阀门A顶端的第二连接管与所述放料口密封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浮球机构包括限位架、密封板、移动轴、弹簧、连接座、连接杆、浮球、限位槽和限位轴,所述限位架设于所述高位中间槽的内部底端,并位于所述放料口的上方,所述密封板滑动安装于所述限位架的内部,所述移动轴固定安装于所述密封板的顶端,并贯穿至所述限位架的上方,所述弹簧套接于所述移动轴的外壁,所述弹簧位于所述密封板的顶端,所述连接座固定安装于所述移动轴的顶端,所述连接杆转动安装于所述高位中间槽的内壁一侧,所述浮球设于所述连接杆的顶端,所述限位槽设于所述连接杆的底端内部,所述限位轴设于所述连接座的内部,且所述限位轴贯穿至所述限位槽的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杆呈V型机构,所述高位中间槽的内壁一侧设置有转动座,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转动座的内壁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座呈U型结构,所述限位轴的外壁与所述限位槽的内壁相匹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架的顶端设置有圆槽,所述移动轴的外壁与所述圆槽的内壁相匹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密封板的外壁与所述限位架的内壁相匹配,所述密封板的底端设置有密封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铜都粉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科铜都粉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9863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