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深度调峰的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20934273.3 | 申请日: | 2022-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75389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杜荣华;王利民;王超;王研凯;车得福;于英利;孙浩家;高荣泽;蔡斌;韩义;党少佳;荣俊;全向;孙兴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分公司;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3G6/06 | 分类号: | F03G6/06;F01K13/00;F01K11/02;F01D15/10;F24S60/30;F22B31/08;F22D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16 | 代理人: | 张琳丽 |
地址: | 010000 内蒙古自***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度 太阳能 辅助 燃煤 发电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深度调峰的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包括光热子系统和燃煤发电系统,光热子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装置、油盐换热器、冷熔融盐罐、热熔融盐罐、储油罐、盐水换热器和油水换热器;通过油水换热器加热燃煤发电系统中的锅炉的给水;通过盐水换热器能够利用汽轮机中的部分抽汽进行储热,从而进行深度调峰;通过油盐换热器进行将热量储存在熔融盐中,或将熔融盐中的热量释放来通过油水换热器来加热燃煤发电系统中的锅炉的给水。本实用新型的深度调峰的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保证了保证光煤互补发电系统在稳定安全输出的同时参与深度调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煤互补发电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深度调峰的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利用技术中,将太阳能光热发电与燃煤发电系统进行深度耦合,可以共享汽轮机等动力、发电设备,解决了光热发电初投资高的问题,还能提高光热发电效率;可以降低燃煤机组煤耗量,显著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还可以降低燃煤机组发电负荷,实现灵活运行。
光煤互补发电系统,又称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是由常规燃煤发电系统和光热发电系统在光热转化和热功转换等过程深度耦合的热力系统,通过将集热场收集到的太阳能热直接或间接引入到热动力系统,实现能量互补利用以及清洁燃煤发电。在现有的光煤互补发电技术中,太阳能侧有槽式、塔式、碟式和线性菲涅尔式四种,与燃煤发电系统的耦合也较为多样。
现有的光煤互补发电系统,大多数在太阳能侧不配置储热系统,因此其输出热量随太阳辐照强度变化而变化,不能稳定输出,虽然燃煤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太阳能侧的功率变化,但是对系统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有较大影响;配置储热的系统往往采用的是光热与储热换热,储热再与燃煤发电系统中某一级换热器换热,此方式,光热发电效率较低,因而降低了系统整体效率。除此之外,引入太阳能之后,对电网造成了一定的下调峰压力,现有的光煤互补发电系统难以在保证系统稳定安全输出的同时参与深度调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深度调峰的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保证光煤互补发电系统能够在稳定安全输出的同时参与深度调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深度调峰的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包括光热子系统和燃煤发电系统,所述光热子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装置、油盐换热器、冷熔融盐罐、热熔融盐罐、储油罐、盐水换热器和油水换热器;所述储油罐的出油口与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的出油口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所述油水换热器的进油口连通,所述油水换热器的出油口与所述储油罐连通,所述油水换热器用于加热所述燃煤发电系统中的锅炉的给水;
所述油盐换热器的油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储油罐连通,所述油盐换热器的盐流道的一端与所述冷熔融盐罐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热熔融盐罐连通,所述冷熔融盐罐与所述盐水换热器的盐流道的进口连通,所述热熔融盐罐与所述盐水换热器的盐流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燃煤发电系统中的汽轮机的抽汽能够通入所述盐水换热器中,所述盐水换热器的水流道的出口连通至所述燃煤发电系统中回水管路中进行疏水。
优选的,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采用多个槽式太阳能集热装置串联而成。
优选的,所述油盐换热器的油流道与所述第一连接管之间的连通管为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接口位于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之间,且所述第一阀门较所述第二阀门靠近所述油水换热器,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三阀门;所述第三阀门为二通阀,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均为单向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分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未经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分公司;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9342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频负载控制电路及变频制冷设备
- 下一篇:一种可视化足跟保护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