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工业废气治理用沸石转轮蓄热式燃烧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220921621.3 | 申请日: | 2022-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095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 发明(设计)人: | 巩艳波;徐雷;杨建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鑫达领先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B01D46/64;B01D53/06 | 
| 代理公司: | 济南鼎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45 | 代理人: | 陈文水 | 
| 地址: | 256600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 废气 治理 用沸石 转轮 蓄热 燃烧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工业废气治理用沸石转轮蓄热式燃烧装置,具体涉及净化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处理箱,所述处理箱的内部左侧设有初效过滤器,所述初效过滤器的右侧设有中效袋式过滤器,所述中效袋式过滤器的右侧设有高效过滤器,所述高效过滤器的右侧设有沸石转轮,所述处理箱的右侧设有脱附风机和吸附风机,所述脱附风机的右侧设有RTO蓄热焚烧炉,所述RTO蓄热焚烧炉的内部从左向右依次设有第一蜂窝陶瓷蓄热体和第二蜂窝陶瓷蓄热体,两个所述第一连通管道相向放置且两个第一连通管道之间设有燃烧器。本实用新型利用沸石转轮对有机废气内含有的有机物进行吸附,最终将有机废气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化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废气治理用沸石转轮蓄热式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刺激性恶臭气体,这些废气大部分为有机碳氢化合物,少量为无机物。由于人的嗅觉系统比较敏感,一旦接触到这种气体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感觉,长时间接触和吸入这些具有刺激性的气体,会产生恶心、头晕的现象,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在有机废气治理中,采用两种或多种净化技术的组合工艺得到了迅速发展。
沸石转轮浓缩技术是针对低浓度VOCs的治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与催化燃烧或高温焚烧进行组合,形成了沸石转轮吸附浓缩+焚烧技术。目前常见的沸石转轮浓缩净化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沸石通常为一次性使用,若要再次使用则需要重新添加新的沸石,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发明了本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业废气治理用沸石转轮蓄热式燃烧装置,来解决目前常见的沸石转轮浓缩净化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沸石通常为一次性使用,若要再次使用则需要重新添加新的沸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工业废气治理用沸石转轮蓄热式燃烧装置,包括处理箱,所述处理箱的内部左侧设有初效过滤器,所述初效过滤器的右侧设有中效袋式过滤器,所述中效袋式过滤器的右侧设有高效过滤器,所述高效过滤器的右侧设有沸石转轮,所述处理箱的右侧设有脱附风机和吸附风机,所述脱附风机设在吸附风机的后侧,所述脱附风机的右侧设有RTO蓄热焚烧炉,所述RTO蓄热焚烧炉的内部从左向右依次设有第一蜂窝陶瓷蓄热体和第二蜂窝陶瓷蓄热体,所述第一蜂窝陶瓷蓄热体和第二蜂窝陶瓷蓄热体的上方均设有第一连通管道,两个所述第一连通管道相向放置且两个第一连通管道之间设有燃烧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箱的左侧面开设有进气口,所述处理箱的右侧面开设有出气口,有机废气通过进气口进入处理箱内,净化后的气体沿着出气口排放至大气中。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沸石转轮的顶端设有排出管道,所述沸石转轮与排出管道相连通,高浓度的VOCs沿着排出管道离开处理箱。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蜂窝陶瓷蓄热体和第二蜂窝陶瓷蓄热体的底端均设有流入管道,两根所述流入管道均通过法兰盘固定连接有同一根第二连通管道,所述第二连通管道与排出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道的中间位置设有RTO切换阀,RTO切换阀实现气体流向的改变。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过滤器与沸石转轮之间形成冷却区,冷却区实现沸石转轮的冷却。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沸石转轮的内部形成脱附区和吸附区,所述脱附区设在吸附区的上方,吸附区将有机废气中含有的有机物进行吸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初效过滤器、中效袋式过滤器和高效过滤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对有机废气进行初过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鑫达领先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鑫达领先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9216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