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声用含压电阵列V型褶皱芯双层复合板有效
申请号: | 202220910321.5 | 申请日: | 202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74767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时歌曼;吴孝巡;许笛;李善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32B9/00 | 分类号: | B32B9/00;B32B9/04;B32B15/20;B32B3/08;B32B3/28;B64C1/40;B61D17/00;B63B3/68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王晓东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声用含 压电 阵列 褶皱 双层 复合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隔声用含压电阵列V型褶皱芯双层复合板,包括第一复合单元和夹层单元,夹层单元设置在两个基板之间,第一复合单元包括压电片和设置在所述的压电片之下的基板,夹层单元包括褶皱板芯层基材,所述褶皱板芯层基材的横截面和竖直截面均为V型结构,并且上下两个所述基板表面均设置有所述压电片,并且位于上方的所述压电片和位于下方的所述压电片对应设置。本实用新型所述装置采用褶皱芯层,具有重量轻的特点以及良好的力学性能,使得低频隔声性能得到改善,引入压电阵列调谐作用拓宽了低频隔声频带,十分适合作为飞机、舰船、高铁等高尖端领域的隔声材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板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隔声用含压电阵列V型褶皱芯双层复合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对飞机的乘坐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载人飞行器的舒适性,主要是要求在机舱内保持一个较低的振动与噪声水平,从而提高乘客和飞行员的舒适度。飞机舱内的混响噪声场,具有噪声源分布广、源特性复杂、宽频带等特点。因此飞机舱室降噪是一个极其复杂又至关重要的科学问题,是目前民用及军用航空器先进设计技术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
双层结构由于具有良好的隔声、隔热、轻质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等领域。近年来,双层结构在飞机舱室减振降噪领域取得了系列理论和工程实践成果,现有双层结构在中、高频带具有良好的隔声降噪效果,但在低频段降噪效果较差。如果要获得在低频的隔声效果,需要使共振频率向更低频移动,这就需要增大空腔厚度或者增加板的质量,从而间接增加飞机重量,实际上多不可行。若采用Helmholtz共振器和动力吸振器等结构对噪声进行被动控制,则只能在单个共振频率处起到衰减的作用,且随着被控频率的降低,其体积和质量将变得非常巨大,限制了其在宽频带隔声中的应用。因此,如何根据双层隔声结构的声学特性,研究设计新型轻质宽频噪声控制结构,是目前双层隔声控制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隔声用含压电阵列V型褶皱芯双层复合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提供一种隔声用含压电阵列V型褶皱芯双层复合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隔声用含压电阵列V型褶皱芯双层复合板,其包括,第一复合单元,包括压电片和设置在所述的压电片之下的基板;以及,夹层单元,设置在两个所述基板之间,其包括褶皱板芯层基材。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隔声用含压电阵列V型褶皱芯双层复合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褶皱板芯层基材的横截面和竖直截面均为V型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隔声用含压电阵列V型褶皱芯双层复合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上下两个所述基板表面均设置有所述压电片,并且位于上方的所述压电片和位于下方的所述压电片对应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隔声用含压电阵列V型褶皱芯双层复合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多个所述压电片形成的阵列外接含有电阻元件的分流电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隔声用含压电阵列V型褶皱芯双层复合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压电片的形状为平行四边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隔声用含压电阵列V型褶皱芯双层复合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基板材料为碳纤维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隔声用含压电阵列V型褶皱芯双层复合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褶皱板芯层基材材料为铝合金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隔声用含压电阵列V型褶皱芯双层复合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压电片设置在所述褶皱板芯层基材空隙所对应于的位置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9103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