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能源车便携充电宝有效
申请号: | 202220790355.5 | 申请日: | 2022-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68863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卢伟超;李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昌晖电气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53 | 分类号: | B60L53/53;B60L53/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东律师事务所 11499 | 代理人: | 李雁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能源 便携 充电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新能源车便携充电宝,包括充电主体,所述充电主体的外侧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的上端设置有提手,所述充电主体的一端通过充电线设置有充电枪头,所述充电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失压脱扣继电器,所述充电主体的内侧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之间安装有电池,电池与充电主体电连接,所述隔板的内部设置有通气通道,所述充电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散热口和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的内侧设置有过滤网,所述散热口和进气口的位置均与隔板的位置对应,所述散热口的内侧设置有散热风扇;通过设计的充电主体,在使用时充电主体内的隔板安装电池,通过充电枪头连接新能源车进行充电,在充电时方便携带,且在充电时通过散热风扇和隔板方便电池进行散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新能源车便携充电宝。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但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等。
目前固定式充电桩普遍存在两大痛点:第一,燃油车霸占充电停车位、电车充完电不走,导致其他用户“充电难”、充电桩利率降低。第二,固定充电桩扩容难,需要建桩的地方,可能因为客观条件不能扩建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新能源车便携充电宝。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新能源车便携充电宝,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新能源车便携充电宝,包括充电主体,所述充电主体的外侧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的上端设置有提手,所述充电主体的一端通过充电线设置有充电枪头,所述充电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失压脱扣继电器,所述充电主体的内侧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之间安装有电池,电池与充电主体电连接,所述隔板的内部设置有通气通道。
优选的,所述充电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散热口和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的内侧设置有过滤网,所述散热口和进气口的位置均与隔板的位置对应。
优选的,所述散热口的内侧设置有散热风扇,所述进气口的内侧设置有导气管。
优选的,所述隔板包括主板、设置在主板内的导热铜板、依次贴合在导热铜板外侧的导热碳纤维层和导热石墨膜,所述导热铜板之间为隔板内部的通气通道。
优选的,所述充电主体的外侧开设有连接卡槽,所述外壳的内侧设置有连接卡板,所述连接卡板插入连接卡槽的内侧,所述外壳通过螺钉固定在充电主体上。
优选的,所述连接卡板和连接卡槽的形状设置为燕尾状,所述连接卡板和连接卡槽之间采用过盈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计的充电主体,在使用时充电主体内的隔板安装电池,通过充电枪头连接新能源车进行充电,在充电时方便携带,且在充电时通过散热风扇和隔板方便电池进行散热。
2.通过设计的导热铜板、导热碳纤维层和导热石墨膜,通过导热石墨膜贴合在电池上,电池使用发热时通过导热石墨膜水平导热作用把热量导开,然后在通过导热碳纤维层向导热铜板导热,从而使主板内侧经过的气流把热量带走进行散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散热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隔板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昌晖电气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昌晖电气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7903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矿用锚杆安装装置
- 下一篇:一种AB板自动上料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