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蓝光LED背光灯条模组有效
| 申请号: | 202220680088.6 | 申请日: | 2022-06-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0079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 发明(设计)人: | 汤帅;周华;赵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兆驰光元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雷玉龙 |
| 地址: | 518172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ed 背光 模组 | ||
一种蓝光LED背光灯条模组,其中灯珠设于PCB板面上,两者形成电气连接,透镜固定于PCB上,并覆盖于灯珠外侧,油墨涂抹于PCB板面上成环状,并分布于灯珠周围;灯珠类型为蓝光灯珠,油墨材质为黄光发光材料。通过灯珠外围设置的环状油墨,以油墨的黄光发光材料与蓝光灯珠相作用,利用三基色原理直接将蓝光与黄光混合成白光并以此提高输出亮度,此过程无需增加灯珠的额外功率消耗,且无需采用成本高昂的高反射率油墨材料,可通过普通材质的黄光油墨与普通功率灯珠即可有效增强蓝光LED输出亮度,提高了蓝光背光模组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背光灯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蓝光LED背光灯条模组。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是安装于液晶显示器背后的光源组件,其光学性能决定了液晶屏的视觉效果,其原理是将光源封装在导光板、膜片等光学组件之内,从而为液晶屏输送平面均匀的照明光线。在高端液晶电视的背光结构中,常使用蓝光背光模组以作为液晶屏光源,以此制成蓝光液晶电视能产生优质的色域及色泽饱满的视觉效果,深受消费者青睐。
为确保蓝光背光模组的光照亮度,会在其PCB上涂有反射率高的白色油墨或者提升LED灯珠亮度,由于蓝光LED本身波长短、中心亮度低,导致电视显示中心较黑,输出光学品质偏暗,为确保足够的亮度,增加LED灯珠亮度所需的功率消耗偏高。如果采用涂抹白色油墨的方案,需要确保油墨反射率足够高,油墨的反射率越高其成本就越高,且油墨发光的激活光源来自于蓝光LED自身,其发光强度同样也受到蓝光LED功率限制,其实用性不高,无法从本质上解决蓝光LED亮度偏暗的弊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蓝光LED背光灯条模组,用以在节约成本、减少消耗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蓝光LED输出亮度,提高蓝光背光模组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施:一种蓝光LED背光灯条模组,包括PCB、灯珠、透镜、油墨。其中,所述灯珠设于所述PCB板面上,两者形成电气连接,所述透镜固定于所述PCB上,并覆盖于所述灯珠外侧,所述油墨涂抹于所述PCB板面上成环状,并分布于所述灯珠周围;所述灯珠类型为蓝光灯珠,所述油墨材质为黄光发光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透镜与所述PCB之间的粘合部位设有一层UV胶。
进一步的,所述透镜材质为光学亚克力。
进一步的,所述灯珠位于所述油墨环状体的中央部位。
进一步的,所述油墨的材质为黄光荧光油墨。
进一步的,所述油墨的材质为发光波长范围577nm~597nm的光致发光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PCB板设有多个导气孔,所述导气孔朝向所述灯珠的一端孔口为直孔,另一端孔口为沉头孔。
进一步的,所述沉头孔为V形沉头孔,其外缘直径为所述直孔的3倍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沉头孔内填充设有绝缘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通过灯珠外围设置的环状油墨,以油墨的黄光发光材料与蓝光灯珠相作用,利用三基色原理直接将蓝光与黄光混合成白光并以此提高输出亮度,此过程无需增加灯珠的额外功率消耗,且无需采用成本高昂的高反射率油墨材料,可通过普通材质的黄光油墨与普通功率灯珠即可有效增强蓝光LED输出亮度,提高了蓝光背光模组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干燥状态示意图。
图中:1-PCB、1a-导气孔、1b-绝缘胶、2-灯珠、3-透镜、3a-UV胶、4-油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兆驰光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兆驰光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6800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林业造林用填土压实器
- 下一篇:用于二次电池的集流盘及具有其的二次电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