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全深度痤疮治疗的射频微针有效
申请号: | 202220639922.7 | 申请日: | 202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88334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姜李龙;金燕;仇凯;曲振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伟思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N1/40 | 分类号: | A61N1/40 |
代理公司: | 南京禾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20 | 代理人: | 张松云 |
地址: | 210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深度 痤疮 治疗 射频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全深度痤疮治疗的射频微针,包括治疗头,所述治疗头包括外壳和安装在外壳内部的弹簧针电路板和微针模块,弹簧针电路板连接外部的射频主机,所述弹簧针电路板与微针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微针模块通过驱动与外壳的内腔活动连接。本治疗头可采用手动模式或电动模式,驱动微针模块在外壳的内腔左右移动,从而推出微针,对痤疮进行全深度治疗。针对不同痤疮,可通过驱动调节微针的针尖伸出长度治疗痤疮,通过调节微针刺入深度,方便对痤疮进行全深度治疗,提高治疗效率,并且不会误扎皮肤,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射频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全深度痤疮治疗的射频微针。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痤疮治疗主要采用口服药物、红蓝光治疗等方式。药物治疗通过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停药后易复发,治疗效果不佳;红蓝光治疗,会导致患者色素沉积,同时存在一个反复发作的现象,其治疗效果一般。
目前应用于痤疮的微针产品,微针长度为固定式的,不同的痤疮有相应长度的治疗头。临床上,频繁更换治疗头非常影响效率,同时,固定式微针容易误扎皮肤,引起交叉感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全深度痤疮治疗的射频微针,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遇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应用于全深度痤疮治疗的射频微针,包括治疗头,所述治疗头包括外壳和安装在外壳内部的弹簧针电路板和微针模块,弹簧针电路板连接外部的射频主机,所述弹簧针电路板与微针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微针模块通过驱动与外壳的内腔活动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外壳的内腔中安装有复位弹簧,所述外壳外部设有驱动所述微针模块直线驱动器。
上述方案中,所述外壳的外部开设有贯穿其内腔的滑槽,所述滑槽上安装有按手位,所述按手位通过连接板与微针模块固定连接,所述微针模块通过驱动经过所述滑槽与外壳活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治疗头可采用手动模式或电动模式,驱动微针模块在外壳的内腔左右移动,从而推出微针,对痤疮进行全深度治疗。针对不同痤疮,可通过驱动调节微针的针尖伸出长度治疗痤疮,通过调节微针刺入深度,方便对痤疮进行全深度治疗,提高治疗效率,并且不会误扎皮肤,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应当了解,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指代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射频微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出针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整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在另一实施例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在另一实施例中外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在另一实施例中弹扣与滑槽内齿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在另一实施例中出针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伟思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伟思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6399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老年人手臂康复用训练装置
- 下一篇:一种盆底刺激线圈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