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压输电线路铁塔桩基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220621731.8 | 申请日: | 2022-03-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5033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 发明(设计)人: | 牛子儒;黄春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青海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27/42 | 分类号: | E02D27/42;E02D27/12;E04H12/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李树志;李雪慧 |
| 地址: | 810008 青***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输电 线路 铁塔 桩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压输电线路铁塔固定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高压输电线路铁塔桩基结构,包括主体、地上支撑杆和地下支撑杆,所述地上支撑杆和地下支撑杆通过主体固定连接,所述主体周侧设有若干地上固定结构,所述地下支撑杆周侧设有地下固定结构,所述地上支撑杆上固定设有若干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活动连接有绳索,所述绳索穿过地上固定结构且与地下固定结构连接,本申请具有提高输电线路铁塔承载能力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压输电线路铁塔固定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高压输电线路铁塔桩基结构。
背景技术
发电厂发出的电,不仅要供附近的人们使用,而且还要传输到很远的地方,这些电不能直接通过普通的电线传输出去,而是要用高压输电线路传送的。目前现有的高压输电线路铁塔桩基一般是将其直接插入地底,没有设置其它装置,这样高压输电线路铁塔稳定性较差,长时间会出现倾斜或倒塌现象,随着输电线路电压输送的提高,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对水平承载能力的要求随之提高,需要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及稳定性,为此提出一种高压输电线路铁塔桩基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压输电线路铁塔桩基结构,具备了提高输电线路铁塔承载能力的优点。
一种高压输电线路铁塔桩基结构,包括主体1、地上支撑杆7和地下支撑杆8,所述地上支撑杆7和地下支撑杆8通过主体1固定连接,所述主体1周侧设有若干地上固定结构2,所述地下支撑杆8周侧设有地下固定结构3,所述地上支撑杆7上固定设有若干固定块14,所述固定块14上活动连接有绳索13,所述绳索13穿过地上固定结构2且与地下固定结构3 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地上固定结构及地下固定结构通过绳索将地下固定结构和地上固定结构及主体联系起来,且固定块、绳索、地上固定结构和地下固定结构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使得铁塔桩基结构更稳定,提高了其承载能提,延长其了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主体包括底座4和安装座5,所述地上支撑杆7与安装座5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撑杆8与底座4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5和底座4通过螺杆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地上支撑杆与下支撑杆通过安装座和底座连接到一起方便了后续添加其他结构使其更稳定。
优选的,所述地上固定结构2包括第一固定件15和第一固定板16,所述第一固定板16固定置于第一固定件15下方且与第一固定件1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16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绳索13穿过第一固定件15。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地上固定结构可使得铁塔桩基结构在安装施工时操作简便,同时也使得铁塔桩基结构稳固。
优选的,所述地下固定结构3包括若干第一固定桩21和第二固定桩 22,所述若干第一固定桩21和第二固定桩22均以地下支撑杆8为中心均匀分布,所述第一固定桩21和第二固定桩22与下支撑杆8螺杆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均匀分布的若干第一固定桩和第二固定桩和使地下的支撑杆更未定牢固,从而使得整体桩基结构更加稳定,更具承载能力。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桩21在远离地下支撑杆8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固定板20,所述第二固定板20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件19固,所述绳索13与所述第二固定件19铰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绳索延伸到地下与第二固定件铰接,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绳索的松紧程度,将绳索与第二固定件连接,可保证绳索的稳定性,使其具有更好的机械强度,使其对主杆的稳固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桩22设置于靠近底座4的位置,且所述第二固定桩22的横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固定桩21。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地下支撑杆的周侧安装若干组固定桩可使地下的这部分支撑杆能够更好的固定于地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青海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青海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6217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