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海水淡化制氢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220594837.3 | 申请日: | 2022-03-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040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 发明(设计)人: | 李东伟;李彦华;王晨爽;许守亮;丁斌斌;上官高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电郑州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5B1/04 | 分类号: | C25B1/04;C25B9/00;C25B9/65;H02S10/12;F03D9/19;F03D9/11;C02F9/06;C02F1/461;C02F103/08 |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霍彦伟 |
| 地址: | 450046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可再生能源 发电 耦合 海水 淡化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海水淡化制氢系统,包括发电装置、控制装置、储能装置、海水淡化装置、电解水制氢装置和储氢装置,所述发电装置与所述储能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设置有电能输入端和电能输出端,所述发电装置和储能装置均与电能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海水淡化装置、电解水制氢装置和储氢装置均与电能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解水制氢装置与所述储氢装置管道连接,缓解设备腐蚀严重的问题,提高了海水的资源的利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海水淡化制氢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纷纷重视新能源的发展,氢气由于在燃烧过程中具有高热值和零污染排放的优点, 被认为是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理想能源载体。传统化石原料制氢会带来CO2过量排放的问题, 并不符合长远发展目标的需求。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取“绿氢”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必然。但“绿氢”的制取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如果都用淡水资源,会导致当地水资源失去平衡,不利于行业长期的发展。
当前,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海水制氢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
1.风光资源发电往往集中在特定的时间段,比如白天日照强的时候或有风的季节,往往造成海水淡化及电解水制氢持续能力差,运行时间不充分,效率较低。
2.海水的组成十分复杂, 除了溶解多种的无机盐离子外, 还含有许多有机物以及杂质, 如塑料、微生物和溶解气体等,导致设备腐蚀严重,且催化剂失活快,难以满足工业化电解长时间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海水淡化制氢系统。
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海水淡化制氢系统,包括发电装置、控制装置、储能装置、海水淡化装置、电解水制氢装置和储氢装置,所述发电装置与所述储能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设置有电能输入端和电能输出端,所述发电装置和储能装置均与电能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海水淡化装置、电解水制氢装置和储氢装置均与电能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解水制氢装置与所述储氢装置管道连接。
所述海水淡化装置包括抽水泵、预处理单元、淡化处理单元、淡水箱和混盐获取单元,其中,所述抽水泵与预处理单元管道连接,所述预处理单元与淡化处理单元管道连接,所述淡化处理单元分别与淡水箱和混盐获取单元管道连接,所述混盐获取单元、预处理单元和淡化处理单元均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预处理单元包括第一过滤器、第二过滤器和第三过滤器,所述抽水泵与第一过滤器管道连接,第一过滤器、第二过滤器和第三过滤器依次管道连接,所述第一过滤器为自清洗过滤器,所述第二过滤器为活性炭过滤器,所述第三过滤器为保安过滤器。
所述第三过滤器与淡化处理单元之间还设置有加药口,所述第三过滤器通过加药口与淡化处理单元管道连接。
所述淡化处理单元包括高压泵和反渗透膜主机,所述高压泵与所述反渗透膜主机管道连接,所述反渗透膜主机上设置有淡水出口和浓水出口,所述反渗透膜主机通过淡水出口与所述淡水箱管道连接,所述反渗透膜主机通过浓水出口与所述混盐获取单元管道连接,所述混盐获取单元包括电渗析器和蒸发结晶器,所述电渗析器与所述蒸发结晶器管道连接。
所述电解水制氢装置包括电解槽、阳极和阴极,所述阳极和阴极固定在电解槽内,所述电解槽与所述淡水箱管道连接。
所述储氢装置包括分离提纯设备和储氢罐,所述储氢罐与分离提纯设备管道连接,所述分离提纯设备与阴极管道连接,所述分离提纯设备为PSA提氢装置。
所述储能装置为蓄电池组,所述发电装置包括风力发电机组和光伏电池板,所述风力发电机组和光伏电池板均与蓄电池组电连接,所述风力发电机组、光伏电池板和蓄电池组均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为工控机或单片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电郑州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华电郑州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5948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