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软化点沥青生产的尾气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220335157.X | 申请日: | 2022-0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6985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 发明(设计)人: | 李轩科;单长春;郭建光;袁绪路;李保六;陈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武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D53/00 | 分类号: | B01D53/00;B01D53/04;F23G7/06 |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汇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5 | 代理人: | 李恭渝 |
| 地址: | 2000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软化 沥青 生产 尾气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软化点沥青生产的尾气处理装置,按尾气流动方向依次包括一级冷凝器、一级收集罐、二级冷凝器、二级收集罐、焚烧装置和活性炭吸附器,各部分通过外管路串联;一级冷凝器和二级冷凝器内均设置有散热管,散热管两端与外管路连接;两个冷凝器均设有传热介质入口和出口,所述两个收集罐底部有排出管道;一级收集罐包括内腔和外壳,内腔和外壳之间为传热介质夹层,外壳上设置有传热介质出口和入口。尾气处理装置是专门针对高化点沥青生产过程中尾气组分特点而设计,通过对尾气进行分级冷凝、回收利用,丰富了副产品种类,同时减少了尾气处理量,提高了处理效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该领域相关技术上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沥青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软化点沥青生产的尾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沥青是由具有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组成的褐色复杂混合物,在土木工程行业是一种用途广泛的路面结构胶结材料、防水和防腐材料。作为煤、石油化工的副产品,沥青一般是由煤焦油、原油、渣油、油浆、乙烯焦油等经蒸馏工艺生产得到,其软化点一般<150℃,生产过程的产生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烟气和有毒芳香化合物,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必须对尾气排放对其进行处理,实用新型CN 212930022U和CN213193038U分别公布了一种沥青生产过程中的尾气处理装置,其主要技术要点在于:(1)使用静电除尘装置收集尾气中的颗粒物;(2)使用高温焚烧装置对尾气中的有毒芳香化合物和沥青烟气进行焚烧处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沥青处理技术和炭材料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软化点<150℃的常规沥青生产以外,对软化点>150℃的高软化点沥青的用量逐渐增大。目前,常见的高软化点沥青包括中间相沥青、通用级纺丝沥青、包覆沥青、高软化点浸渍沥青等。不同于常规沥青,高软化点沥青一般使用精制沥青、精制油浆、或者精制乙烯焦油作为原料通过热处理工艺进行生产,一方面,为了防止热处理过程中出现结焦从而影响产品品质,一般将热处理温度控制在350~440℃以内,高软化点的原料特性及其生产工艺决定了其尾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含量极低;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沥青的软化点,高软化点沥青在生产过程中一般需要采用氮气鼓泡、真空-鼓泡、减压-鼓泡、水蒸气气提等方式快速脱除沥青中的轻组分,轻组分主要为沸点低于热处理温度、分子量较小的芳香化合物,不同于常规沥青生产,高软化点沥青生产时这部分轻组分一般随吹扫气体和尾气一起排出沥青热处理装置。因此,高软化点沥青的原料和工艺特性决定了其生产过程中尾气组成与常规沥青尾气具有明显差别,其尾气主要为多环芳烃、烷烃类热解气体以及部分含S、N气体等,这导致用于常规沥青生产过程中的尾气处理装置并不适用于高软化点沥青生产中尾气的处理。
因此,开发适用于高软化点沥青生产过程中尾气处理的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种对高软化点沥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的处理装置。
一种高软化点沥青生产的尾气处理装置,按尾气流动方向依次包括一级冷凝器、一级收集罐、二级冷凝器、二级收集罐、焚烧装置和活性炭吸附器,各部分通过外管路串联;
一级冷凝器和二级冷凝器内均设置有散热管,散热管两端与外管路连接;所述两个冷凝器均设有传热介质入口和出口,所述两个收集罐底部有排出管道;
所述一级收集罐包括内腔和外壳,内腔和外壳之间为传热介质夹层,外壳上设置有传热介质出口和入口。
所述一级冷凝器和一级收集罐中使用的传热介质包括导热油、熔盐或金属砂中的任意一种;所述二级冷凝器中使用的传热介质为水。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冷凝器和一级收集罐中的传热介质通过外接加热炉进行介质循环加热控温。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冷凝器和一级收集罐中的传热介质通过在腔体内设置加热器进行加热控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武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未经宝武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3351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纺丝沥青中难熔组分的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调节电感量的工字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