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发光并可精准定位的鼓膜穿刺耳镜有效
申请号: | 202220118108.0 | 申请日: | 202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78278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密;戴利波;陈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227 | 分类号: | A61B1/227;A61B1/06;A61B1/018;A61B17/34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上***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光 精准 定位 鼓膜 刺耳 | ||
一种带发光并可精准定位的鼓膜穿刺耳镜,镜筒的大头端和小头端均为敞口,小头端的端口内嵌设有透光板,靠近小头端的内壁在透光板上均布若干定位小孔,小头端的环圈外端面上嵌设有若干发光体或者整条发光体,大头端的外壁上设有电池盒,电池盒上设有微动开关,电池盒里的电池经由微动开关连接发光体。使用时,无需医生佩戴额镜,患者耳道底部就能获得充足的照明,设有定位小孔的透光板整体通透,医生的视场范围没有任何阻挡,患者耳道底部视野清晰,并且避免了反光对医生视场的影响,穿刺针的前端穿过定位小孔,穿刺针的定位效果极佳,并且定位小孔的孔径规格有多种,适当选用定位小孔,一款耳镜即可与多种外径规格的穿刺针进行良好的定位配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耳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带发光并可精准定位的鼓膜穿刺耳镜。
背景技术
在诊断和辅助治疗中耳炎、突发性耳聋以及梅尼埃等疾病时,耳科医生通常需要使用耳镜来辅助将患者外耳道拉直并对其进行保护。如图1所示,常规耳镜包括呈喇叭状的镜筒,镜筒的大头端和小头端均为敞口,结构非常简单,在使用时医生需要佩戴额镜照亮患者的耳道底部进行检查和治疗,非常不方便,并且镜筒内没有设置穿刺针的定位机构,检查和治疗过程中穿刺针容易移位,导致加大鼓膜创伤面积甚至损伤鼓室内听骨链、圆窗、卵圆窗等重要部位。
现有技术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对常规耳镜进行了一些改进。比如专利“一种带有照明装置的耳镜”(专利号为2013202145701),在镜筒内卡置微型手电筒,利用微型手电筒照亮耳道底部,但其镜筒内没有设置穿刺针的定位机构。比如专利“可固定的鼓膜穿刺耳镜”(专利号为2018204734614),在耳镜本体中部放置放大镜片,放大镜片上设有定位用的穿刺小孔,使用这种耳镜时,一来需要医生佩戴额镜,且放大镜片会反光,严重影响医生操作;二来放大镜易使鼓膜成像虚化变形,在焦距不对应时尤甚,不利于医生进行细微操作;三来在放大镜片上只设有一个定位用的穿刺小孔,且检查和治疗时穿刺小孔离鼓膜较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医生进行穿刺针定位,定位效果欠佳,再就是一个穿刺小孔不能与多种外径规格的穿刺针进行良好的定位配合。比如专利“一种鼓膜穿刺定位耳镜”(专利号为2018202987806),在耳镜本体中空圆锥部的末端口上固定设置圆形定位盖,圆形定位盖中部的圆形通孔上固定架设有至少一个中空穿刺管,中空穿刺管的另一端延伸到中空圆柱部的底部内壁上,这种耳镜有点舍本逐末,在复杂的结构设计下,确实能提高穿刺针的定位效果,但也严重阻挡了医生的视场范围,影响检查和治疗操作。比如专利“一种精准定位鼓膜穿刺耳镜”(专利号为2016209819357),在窥耳镜圆柱部的内壁上设置一个定位穿刺针用的固定部件,但未设置发光装置,使用时需要医生佩戴额镜,且一个固定部件不能与多种外径规格的穿刺针进行良好的定位配合,再就是一个固定部件也会阻挡医生的视场范围,固定部件个数越多,对视场范围的影响越大。
综上,现有对常规耳镜的改进仍不完美,而实际操作中,非常需要一种带发光并可精准定位的鼓膜穿刺耳镜,使用时无需医生佩戴额镜,患者耳道底部就能获得充足的照明,视野清晰,检查和治疗操作时对穿刺针的定位效果良好,可以减少穿刺针移位,并且一款耳镜能与多种外径规格的穿刺针进行良好的定位配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带发光并可精准定位的鼓膜穿刺耳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带发光并可精准定位的鼓膜穿刺耳镜,包括呈喇叭状的镜筒,镜筒的大头端和小头端均为敞口,所述小头端的端口内嵌设有透光板,靠近小头端的内壁在透光板上均布若干定位小孔,小头端的环圈外端面上嵌设有若干发光体或者整条发光体,大头端的外壁上设有电池盒,电池盒上设有微动开关,电池盒里的电池经由微动开关连接发光体。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小孔为4个,定位小孔的孔径规格分别为0.5mm、0.6mm、0.7mm、0.8mm。
作为优选,所述透光板距离小头端的环圈外端面0.5-1.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未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1181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