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U型金属橡胶夹芯结构隔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2220108164.6 | 申请日: | 202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686738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薛新;陈一林;邹路明;陈小超;白鸿柏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7/00 | 分类号: | F16F7/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谢晓德;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橡胶 结构 隔振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U型金属橡胶夹芯结构隔振器,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外U型金属面板、左右对称设置的两内U型金属面板,两外U型金属面板的U形开口相邻,两内U型金属面板的U形开口相邻,两内U型金属面板位于两外U型金属面板的内部,两内U型金属面板与两外U型金属面板之间夹层设置有金属橡胶阻尼元件,两内U型金属面板的内部之间经U型金属弹片组件连接。在受到设备本身振动源后,通过U型金属橡胶夹芯结构隔振器的阻尼耗能,降低传递到下平台的振动力和能量,从而实现整个装置的阻尼隔振,结构可靠,强度更高,保证了阻尼器在强冲击和振动作用下的结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U型金属橡胶夹芯结构隔振器。
背景技术
随着阻尼器被广泛运用于船用设备、浮阀设备和建筑结构中隔振层,对各类工况下的减振、抗冲击性能要求也越来越苛刻。然而,传统的U型阻尼器或其它单一阻尼结构难以满足高耗能性和极端环境适应性要求。
现有的U型阻尼器和其他单一阻尼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有:
(1)U型阻尼器整体刚度大易发生断裂,且耗能形式单一,屈服位移较大。U型硬钢阻尼器在强冲击条件下存在延伸率低,屈服转折点不明显,屈服后载荷仍有较大的增长,耗能性差,在受到较大载荷时容易发生失效。U型软钢阻尼器耗能性虽然高于U性硬钢阻尼器,但其恢复性能差。
(2)其他单一结构阻尼器(如XADAS型阻尼器)较于U型阻尼器,承载能力低,耗能形式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U型金属橡胶夹芯结构隔振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U型金属橡胶夹芯结构隔振器,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外U型金属面板、左右对称设置的两内U型金属面板,两外U型金属面板的U形开口相邻,两内U型金属面板的U形开口相邻,两内U型金属面板位于两外U型金属面板的内部,两内U型金属面板与两外U型金属面板之间夹层设置有金属橡胶阻尼元件,两内U型金属面板的内部之间经U型金属弹片组件连接。
优选的,两外U型金属面板的顶部之间固设有上连接件,两外U型金属面板的底部之间固设有下连接件,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均焊接在两外U型金属面板上。
优选的,上连接件顶部设置有用以外接被隔振装置的内螺纹孔,下连接件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安装固定孔,用以外接基座。
优选的,金属橡胶阻尼元件为左右对称设置的两U型金属橡胶夹芯,两U型金属橡胶夹芯的U形开口相邻。
优选的,U型金属弹片组件由上U型金属弹片、下U型金属弹片组成,上U型金属弹片的U形开口朝上并与两内U型金属面板的内上部插接,下U型金属弹片的U形开口朝下并与两内U型金属面板的内下部插接,上U型金属弹片下部与下U型金属弹片上部的水平衔接段之间经铆钉铆接固定为一体。
优选的,两内U型金属面板的内上部、内下部均固设有金属薄板,金属薄板上均设有左右贯通的插槽,上U型金属弹片与下U型金属弹片的U形开口上均固设有用以插入对应插槽内的水平插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受到设备本身振动源后,通过U型金属橡胶夹芯结构隔振器的阻尼耗能,降低传递到下平台的振动力和能量,从而实现整个装置的阻尼隔振,结构可靠,强度更高,保证了阻尼器在强冲击和振动作用下的结构稳定性;金属橡胶作为一种高阻尼多孔材料,在交变载荷的作用下能耗散大量的振动能量,在共振区内阻尼显著增大,能有效抑制共振峰值,在隔振区内阻尼迅速减小,因此本发明可满足精密仪器的隔振需求;U型金属弹片组件能够使该结构稳定性增加,降低整体刚度退化速率。相较于传统的U型阻尼器,本发明耗能特性更好,并吸收大冲击产生的冲击能量,降低结构件在振动作用下的屈服位移,且具有更优异的耐腐蚀性能。适用于各类电子仪器、动力设备的减振隔振,尤其适用于航空、航天、航海、化工等恶劣环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1081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