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受电弓控制气缸有效
| 申请号: | 202220103873.5 | 申请日: | 2022-0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4627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 发明(设计)人: | 张述成;阳峥峰;侯慧;李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明鼎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5B15/14 | 分类号: | F15B15/14;F15B15/26;F15B13/02 |
| 代理公司: | 长沙轩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3235 | 代理人: | 李崇章 |
| 地址: | 412000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黄***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受电弓 控制 气缸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受电弓控制气缸,包括缸体,缸体内设置有第一活塞,第一活塞与第一活塞杆连接,同时第一活塞与缸体弹性连接,第一活塞杆的末端从缸体的第一端穿出并与执行末端连接,缸体的第二端与缸体气道连通,缸体气道同时与降弓气道及升弓气道连通,降弓气道与升弓气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升弓气道同时与设置在缸体外侧的解锁气缸连通,解锁气缸内弹性设置有第二活塞及第二活塞杆,当升弓气道内的气压值能够推动第二活塞移动时,第二活塞杆将受电弓解锁。本实用新型能够很好地匹配受电弓的降弓、升弓技术需求,控制方便、高效、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受电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受电弓控制气缸。
背景技术
受电弓是安装在交直流电力机车、地铁和轻轨车辆上、通过与接触线的滑动或静态接触来获取电能供给车辆的高压电气设备,由弓头的碳滑板与接触线接触而获取车辆用高压受流。受电弓具有升弓及降弓过程,气囊式受电弓在升弓时压缩空气导入气囊,而降弓时对气囊排气,受电弓靠自重降弓。一类受电弓的升弓与降弓需要通过气缸等直线机构触发,由于升弓与降弓时气囊的气流方向是相反的,而气缸的动作方向需要相同,因此采用常规的气缸难以较好地完成上述控制过程。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专用于受电弓或类似结构上的控制气缸,以使受电弓的升弓与降弓控制更加高效、可靠。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受电弓控制气缸,包括缸体,所述缸体内设置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与第一活塞杆连接,同时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缸体弹性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杆的末端从所述缸体的第一端穿出并与执行末端连接,所述缸体的第二端与缸体气道连通,所述缸体气道同时与降弓气道及升弓气道连通,所述降弓气道与所述升弓气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升弓气道同时与设置在所述缸体外侧的解锁气缸连通,所述解锁气缸内弹性设置有第二活塞及第二活塞杆,当所述升弓气道内的气压值能够推动所述第二活塞移动时,所述第二活塞杆将受电弓解锁。
进一步地,所述缸体内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缸体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活塞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缸体气道包括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内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所述排气通道内设置有第四单向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单向阀,所述第四单向阀分别能够调整所述进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的大小。
进一步地,还包括气接口,所述气接口的第一端与所述升弓气道连通,第二端与所述解锁气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受电弓控制气缸,受电弓排气时气流从降弓气道进入缸体第二端,驱动第一活塞及第一活塞杆向缸体第一端移动,完成受电弓的降弓触发,此时升弓气道在第二单向阀的作用下是关闭的,降弓完成后气缸能够在弹性力作用下复位并排气,而受电弓需要升弓时,气流从气源进入缸体第二端,驱动第一活塞及第一活塞杆向缸体第一端移动,完成受电弓的降弓触发,此时降弓气道在第一单向阀的作用下是关闭的,并且只有当升弓气压超过预设值时才能驱动解锁气缸的第二活塞及第二活塞杆移动,完成升弓解锁,使受电弓升弓,能够很好地匹配受电弓的降弓、升弓技术需求,控制方便、高效、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有益效果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透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明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明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1038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