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铅酸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220091999.5 | 申请日: | 2022-0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325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 发明(设计)人: | 刘次明;黄定为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赫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3/40 | 分类号: | G01M3/40;G08B21/24;G08B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刘述丽 |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中心供电与暖通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铅酸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包括蓄电池本体和检测托板,所述检测托板的顶部且相对应蓄电池本体的位置处开设有接液凹槽,所述接液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多组间隔相同且交叉设置的第一触点铜片和第二触点铜片,检测托板的底部设置有线束保护底座,所述线束保护底座的正面设置有绝缘导线,所述绝缘导线的两端分别贯穿线束保护底座的左右和右侧,所述绝缘导线的中间段连接有电源组和警报器,所述第一触点铜片和第二触点铜片的底部均连接有检测导线,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快速的对铅酸蓄电池是否存在漏液问题进行检测,且整体结构设计紧凑,检测效率高效准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中心供电与暖通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铅酸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其基本特点是使用期间不用加酸加水维护,电池为密封结构,电池盖子上设有单向排气阀(也叫安全阀),该阀的作用是当电池内部气体量超过一定值(通常用气压值表示),即当电池内部气压升高到一定值时,排气阀自动打开,排出气体,然后自动关阀,防止空气进入电池内部。
蓄电池是数据中心非常重要的后备电源设备,能够在市电故障的情况下提供紧急供电保障,在供电系统中,最易发生故障,且影响范围最大的就是铅酸蓄电池,尤其是接近使用寿命的铅酸蓄电池,漏液风险急剧增大,一旦发现漏液并处理不及时,将会导致蓄电池起火,由于蓄电池自带储能,电弧将在段时间内爆发式增长,造成整个机房发生火灾。
因此设计一种铅酸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以改变上述技术缺陷,提高整体实用性,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铅酸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铅酸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包括蓄电池本体和检测托板,所述检测托板的顶部且相对应蓄电池本体的位置处开设有接液凹槽,所述接液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多组间隔相同且交叉设置的第一触点铜片和第二触点铜片,检测托板的底部设置有线束保护底座,所述线束保护底座的正面设置有绝缘导线,所述绝缘导线的两端分别贯穿线束保护底座的左右和右侧,所述绝缘导线的中间段连接有电源组和警报器,所述第一触点铜片和第二触点铜片的底部均连接有检测导线,且检测导线贯穿线束保护底座顶部的一端与绝缘导线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接液凹槽的内部结构大小与蓄电池本体的外部结构大小相对应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检测托板和线束保护底座均为PVC材质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触点铜片和第二触点铜片共设置有八组。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与第一触点铜片连接的所述检测导线串联连接在绝缘导线的左端,与第二触点铜片连接的所述检测导线串联连接在绝缘导线的右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多组所述检测导线之间呈并联状态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一种铅酸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可以快速的对铅酸蓄电池是否存在漏液问题进行检测,且整体结构设计紧凑,检测效率高效准确。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一种铅酸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将蓄电池本体放置在检测托板上,当漏液问题出现时,液体通过外壁流入接液凹槽的内部,到触点铜片的位置,每两个相邻的第一触点铜片和第二触点铜片通过漏液联通,并通过检测导线与绝缘导线连通,使警报器响起,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处理,多组触点铜片的交叉布置,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加强了检测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检测托板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赫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赫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0919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