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轻质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690633.0 | 申请日: | 2022-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598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 发明(设计)人: | 焦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师宗地建砼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18/02;C04B18/14;C04B24/12;C04B22/12;C04B24/38;C04B18/08;C04B111/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深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58 | 代理人: | 张艳虎 |
| 地址: | 655700 云南省曲靖市师***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强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轻质混凝土,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硅酸盐水泥200~230份、矿粉160~180份、粉煤灰140~160份、漂珠30~50份、橡胶颗粒40~60份、陶粒220~260份、陶沙300~350份、减水剂10~13份、激发剂3.5~5.5份、增粘剂5.5~8.5份、水160~180份。同时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将硅酸盐水泥、矿粉、粉煤灰混合得到胶凝材料备用;将陶粒和陶沙混合,得到轻质骨料备用;将轻质骨料加入到胶凝材料中,搅拌均匀后,并添加高性能减少剂、激发剂、增粘剂和水配制成高强轻质混凝土。在采用比重较低的陶粒和陶沙作为骨料的基础上,采用超细矿粉和高效激发剂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在保持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降低混凝土的容重,从而达到高强轻质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高强轻质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强轻质混凝土是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一般通过在混凝土制备过程中,通过发泡剂使混凝土内产生气泡的方法制备得到,由于轻质混凝土中有大量的气泡存在,因此其密度较低,且具有较好的隔热、隔音性能,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
传统的高强轻质混凝土由于受到轻质骨料自身强度的约束,混凝土的强度难以提高,通过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又会导致混凝土的容重上升,并且由于轻骨料易于上浮,混凝土容易离析,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且容重和强度的离散性增加,降低了混凝土的使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克服以上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高强轻质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强轻质混凝土,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硅酸盐水泥200~230份、矿粉160~180份、粉煤灰140~160份、漂珠30~50份、橡胶颗粒40~60份、陶粒220~260份、陶沙300~350份、减水剂10~13份、激发剂3.5~5.5份、增粘剂5.5~8.5份、水160~180份;所述矿粉是采用水淬高炉矿渣,经干燥,粉磨等工艺处理后得到的高细度,高活性粉料,所述橡胶颗粒在使用前,先经如下步骤进行改性:
S1、先将橡胶颗粒浸泡于改性液中进行改性,再加热至90~130℃,保持3~5h,然后将橡胶颗粒加热至70~110℃,保持6~10min;
S2、向步骤S1中处理完毕的橡胶颗粒中继续通入温度为180~220℃的空气,每千克橡胶颗粒对应的气流量为1~1.5m3/s,通气时间为40~60min;
S3、将步骤S2中处理完毕的橡胶颗粒冷却至室温;
所述陶粒在使用前,先经如下步骤进行改进:
S1、取陶粒,将其置于水中浸泡16~20h,然后将陶粒沥水0.5~1.5h,得到吸水陶粒;
S2、向吸水陶粒中加入其重量15~25%的增强剂,在温度为70~80℃的温度下,以50~400r/min的速度搅拌30~90min后,得到增强陶粒。
作为改进,所述激发剂为三乙醇胺、三异丙醇胺、氟硅酸钠、羟甲基纤维素醚的混合物。
作为改进,所述粉煤灰的平均粒径2.8-3.5μm。
一种上述高强轻质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S1、将硅酸盐水泥、矿粉、粉煤灰混合均匀得到胶凝材料备用;
S2、将陶粒和陶沙混合均匀,得到轻质骨料备用;
S3、将轻质骨料加入到胶凝材料中,搅拌均匀后,并添加高性能减少剂、激发剂、增粘剂和水配制成高强轻质混凝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师宗地建砼业有限公司,未经师宗地建砼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906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碳能缓释肥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多源固废协同处理及利用方法及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