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成核剂在制备高光泽聚烯烃树脂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34904.0 | 申请日: | 202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20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曹子卿;曹林;李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齐润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齐润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K3/32 | 分类号: | C08K3/32;C08K5/134;C08K5/526;C08L2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头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9 | 代理人: | 白芳仿;刘锋 |
地址: | 200241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成核 制备 光泽 烯烃 树脂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塑料制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成核剂在制备高光泽聚烯烃树脂中的应用,每1000份聚烯烃树脂中加入3~7份成核剂,成核剂粒径D(97)为1~7μm,所述成核剂为磷酸盐类成核剂。本发明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通过控制成核剂粒径可以用来制备高光泽聚烯烃树脂。原因是在制备高光泽聚丙烯树脂时,成核剂和各种加工助剂的粒径均一,在双螺杆输送过程中,熔融性和分散性会很好,造粒出的聚丙烯树脂表面规整,光泽度较好;而加工助剂和成核剂粒径差距较大时,在双螺杆的输送过程中,由于粒径的大小不均一,就会出现熔融性不均匀,也有可能会出现小粒径助剂因为分子间作用力而导致团聚,使得分散性变差,最终使得产品光泽度下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制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成核剂在制备高光泽聚烯烃树脂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聚丙烯(PP)树脂是目前常用树脂中密度最轻的,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合成树脂,为无色半透明的热塑性轻质通用塑料,具有耐化学性、耐热性、电绝缘性、高强度机械性能和良好的高耐磨加工性能、无臭无毒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食品等各个领域。随着技术发展及大众审美要求的提高,在目前的家电和日用品应用领域,逐渐对塑料制品的表面光泽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技术中的高光泽塑料主要是PC(聚碳酸酯)材料。如CN112795166A公开了一种用于高光泽塑料制品的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制作方法如下(以重量份表示):在300~1500rpm的高速混合机中投入聚碳酸脂(PC)60~99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0~20份,聚偏氟乙烯(PVDF)1~20份,抗氧剂0.1~0.5份,润滑剂0.1~2份,混合3~15分钟,然后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熔融造粒得到一种高光泽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不需要额外添加珠光粉或金属粉,亦可达到高光泽效果。但是,PC材料韧性很差、极易碎裂,并不适用于家电领域的应用。
此外,还有在塑料制品表面喷涂光亮剂,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薄的膜层,使制品表面光泽度得到提升。如CN111113851A公开了一种高光泽塑料制品制备方法和装置,塑料按重量份重量计如下:树脂:98~99.9份;珠光树脂:0.1~2.0份,制备过程中珠光树脂从靠近注塑机计量段的珠光树脂进料装置加入,不仅使珠光树脂在注塑制备过程中尺寸的完整性能得到较大的保留,还使相当部分珠光树脂选择性的分散在塑料的表层,提高了产品表层珠光树脂的含量,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塑料产品的光泽度。
又如CN110194868A公开了一种高光泽聚丙烯树脂组合物,本发明所述高光泽聚丙烯组合物以制得的高光泽聚丙烯基体树脂为原料,辅以选定成核剂及光亮剂组分,其制备原料包括如下质量含量的组分:高光泽聚丙烯树脂基体92-98wt%;第一成核剂0.2-0.5wt%;第二成核剂0.05-0.2wt%;光亮剂1-5wt%;所述第一成核剂包括山梨醇类成核剂;所述第二成核剂包括磷酸盐类成核剂;获得具有良好的光泽度、抗冲性、刚性、高刚韧平衡、低收缩率的抗冲聚丙烯树脂。
但是,这种涂层或光亮剂与聚丙烯塑料往往不完全相容,涂层会随着产品的多次使用而脱落,使得产品表面斑驳,影响产品质量和美观。
因此,研发一种性能更稳定、高光泽度的聚烯烃树脂成为了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核剂在制备高光泽聚烯烃树脂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成核剂在制备高光泽聚烯烃树脂中的应用,具体为:每1000份聚烯烃树脂中加入3~7份成核剂,所述成核剂粒径D(97)为1~7μm。经实验发现,当成核剂粒径选择1μm<D(97)<2μm时,试样的光泽度为72.8°,光泽度有所下降,分析原因可能是粒径太小,成核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其团聚,从而影响了试样的表面光泽度。
进一步的,所述成核剂为磷酸盐类成核剂。
进一步的,所述成核剂粒径D(97)为5.0±0.2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齐润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齐润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齐润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齐润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349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