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腐泵机组的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18472.4 | 申请日: | 2022-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00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4 |
发明(设计)人: | 凤金泉;凤元树;李刚;耿辉;董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龙泉泵阀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9/02 | 分类号: | F25B49/02;F25B30/06;F25B30/02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杨攀 |
地址: | 242500 安徽省宣城***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腐泵 机组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耐腐泵机组相关领域,具体为一种耐腐泵机组的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本发明通过获取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将第一温度与压缩机设定排气温度的标准阀值进行对比,获得比较结果,以便判断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是否过高,根据比较结果,使热泵机组能够根据不同的工况对流量阀进行不同的控制,进而使得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能够时刻处于正常范围内,同时使得所述热泵机组时刻处于高效运行的状态;通过获取换热介质的流入和流出的温度,将第二温度和第三温度与换热介质的标准阀值进行比较,通过对比结果,选择性地调整热泵机组的运行,使得热泵机组能够时刻保持高效的运行状态以及良好的制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腐泵机组相关领域,具体为一种耐腐泵机组的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耐腐泵机组大多使用的是热泵机组,热泵机组需要通过节流装置对制冷剂的流速进行控制。为了实现热泵机组的智能化控制,优选地,现有热泵机组均可以通过实时控制节流阀的开度来达到精确而快速地控制制冷剂流量的效果,从而实现对所述热泵机组快速有效的控制,但是现有的控制系统还存在下述问题:
1、当环境温度较低并且热泵机组的设定温度不变时,随着环境温度的逐渐降低,蒸发器的蒸发能力越来越差,使得压缩机的吸气流量逐渐降低,从而导致所述压缩机的压缩比随之变大,最终导致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也随之升高。现有的热泵机组通常都是将过冷液体引入到气液分离器的过程中,让吸气带液,使得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得以降低,从而达到保护压缩机的目的。但是,这种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方法并没有对换热介质的流量进行控制,并且也没有考虑到热泵机组的能效因素,从而很容易导致所述热泵机组持续处于一种低效运行的状态;
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随着环境温度的逐渐降低,蒸发器的蒸发能力越来越差,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少,使得热泵机组的换热介质持续达不到预设温度,此时就需要开启辅助加热装置。现有的开启辅助加热装置的控制方法是:当换热介质的温度持续达不到预设温度时,判断所有机组是否都已启动;在开启所有机组仍然长时间无法达到预设温度的情况下,才会开启辅助电加热装置。但是,在未开启辅助加热装置之前,热泵机组已经长时间处于低效运行的状态,这样的控制方式不仅不能使得换热介质尽快达到预设温度,而且低效运行的热泵机组还会浪费更多的能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腐泵机组的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腐泵机组的热泵系统,包括中央处理模块、传感器模块、对比模块、储存模块和执行控制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分别与传感器模块、对比模块、储存模块和执行控制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用于接收处理和发送传感器模块、对比模块、储存模块和执行控制模块的数据;
所述传感器模块用于通过传感器检测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和换热介质温度;
所述对比模块用于将传感器模块采集的数据与对应的设置的标准阀值进行对比,并将对比结果输送给中央处理模块,中央处理模块将处理结果发送给执行控制模块;
所述执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耐腐泵机组的流量阀和辅助加热器的开启和关闭;
所述储存单元用于储存中央处理模块中所接收和处理的数据。
优选的,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其检测结果为第一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换热介质流入热泵机组时的温度,其检测结果为第二温度,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换热介质流出热泵机组时的温度,其检测结果为第三温度。
优选的,所述中央处理模块内设置有参数修改单元,所述参数修改单元用于根据实际的工作,通过人工对对比模块中的标准阀值进行修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龙泉泵阀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龙泉泵阀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184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