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及其工作原理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602106.X | 申请日: | 2022-1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496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 发明(设计)人: | 姜太云;于海浪;任启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曼赛特减振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F9/06 | 分类号: | F16F9/06;F16F9/516;F16F9/40 |
| 代理公司: | 南通鼎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42 | 代理人: | 朱建 |
| 地址: | 226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双阀控压 技术 减振器 机构 及其 工作 原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包括橡胶衬套、上连接座、压缩阀系、复原阀系、油管接口、螺纹锁紧环、外筒、内筒、弹簧、活塞阀系、限位垫片、限位块、密封组件和活塞杆;内筒置于外筒内部,且两者之间形成型腔,内筒开设过油孔与型腔相通,上连接座的顶部设置橡胶衬套,压缩阀系、复原阀系、油管接口均位于上连接座上,压缩阀系与内筒之间设置第一油路相通,压缩阀系与油管接口之间设置第二油路相通,油管接口与复原阀系之间设置第三油路相通,复原阀系与型腔之间设置第四油路相通。本发明通过双阀对油路流量的调整,实现了压缩、复原阻尼力的独立可调,从而实现了更大的阻尼带宽,满足不同用户的多工况使用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及其工作原理。
背景技术
减振器,一般是安装在汽车上,为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同时在经过不平的路面时,用于抑制路面的冲击,用以达到提高汽车行驶性能的目的。
现有的减振器结构,主要以传统的阻尼力不可调结构为主,即使是阻尼力可调的(电控或手调)减振器,也无法实现压缩和复原阻尼力的独立可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可实现压缩阻尼力和复原阻尼力独立可调的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及其工作原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其创新点在于:包括橡胶衬套、上连接座、压缩阀系、复原阀系、油管接口、螺纹锁紧环、外筒、内筒、弹簧、活塞阀系、限位垫片、限位块、密封组件和活塞杆;所述内筒置于外筒内部,且两者之间形成型腔,所述内筒的中下部开设过油孔与型腔相通,所述外筒的上方设置上连接座,所述上连接座的顶部设置橡胶衬套,所述压缩阀系、复原阀系、油管接口均位于上连接座上,且油管接口外接氮气筒,且安装位置位于压缩阀系和复原阀系的中间偏下部位,所述压缩阀系与内筒之间设置第一油路相通,所述压缩阀系与油管接口之间设置第二油路相通,所述油管接口与复原阀系之间设置第三油路相通,所述复原阀系与型腔之间设置第四油路相通;所述外筒外部套接螺纹锁紧环和弹簧;所述活塞杆位于内筒内,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活塞阀系、限位垫片和限位块;所述密封组件位于内管下方,且对活塞阀系、限位垫片和限位块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外筒与上连接座之间设置O型圈。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阀系和复原阀系均配置单向阀。
进一步的,所述减速器机构通过压缩阀系、复原阀系、油管接口和氮气筒来调节油路大小。
一种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的工作原理,其创新点在于:当减振器处于压缩工况时,活塞阀系向前运动,内筒中迫使部分油液从第一油路穿过压缩阀系,再从第二油路进入油管接口,一部分油液通过油管进入氮气筒,一部分油液通过第三油路穿过复原阀系的单向阀,再从第四油路进入内、外筒之间的型腔内;当减振器处于复原工况时,活塞阀系向后运动,迫使油液经过油孔,向内外筒间的油液施压,使其从第四油路穿过复原阀系,再从第三油路进入油管接口;另由于复原工况时氮气筒内压力大于内筒压力,故部分油液受氮气筒压力通过油管也进入油管接口;两股进入油管接口的油液都会通过第二油路穿过压缩阀系的单向阀,再从第一油路进入减振器内筒中;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压缩阀系来控制压缩工况时内筒油液流过压缩阀系的流量,以此来控制压缩阻尼力;同样的,调节复原阀系可以控制复原工况时油液流过复原阀系的流量,以此控制复原阻尼力。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可实现减振器的压缩和复原阻尼力独立可调,且为油气完全分离的双筒减振器结构,即解决了传统减振器的泡沫化问题,又实现了压缩和复原两个方向的阻尼力解耦;采用该结构的减振器,用户可根据不同工况下的使用场景,独立、分段调节压缩或复原阻尼力,进一步提升驾乘感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曼赛特减振器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科曼赛特减振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0210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