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电机振动测试的测试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596277.6 | 申请日: | 2022-1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554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 发明(设计)人: | 韦锦波;胡慧婧;秦翕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7/02 | 分类号: | G01M7/02;G01R31/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石锐 |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电机 振动 测试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机振动测试的测试设备,属于测试设备技术领域。该测试设备包括振动台、被测电机、第一调节转换装置、第二调节转换装置、流量调节阀、储液罐以及对拖负载电机;第一调节转换装置设置于振动台上且与被测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以用于调节被测电机的转矩且将机械能转换为液压能;第二调节转换装置,以用于将液压能转换为机械能且调节输出端的转矩与被测电机的转矩一致。本发明的测试设备通过柔性连接使对拖负载电机不安装在振动台,释放了振动台的推力,提高了对拖负载电机的使用寿命;可对不同功率的被测电机进行测试且不用更换对拖负载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试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电机振动测试的测试设备。
背景技术
驱动电机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三电”的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新能源汽车整车的动力特性。驱动电机性能不仅影响驾驶者的乘坐感受,在高速行驶阶段甚至直接影响驾驶者人身安全,因此驱动电机的性能可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对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可靠性测试主要根据GB/T18488,其中涉及驱动电机结构及性能可靠性主要通过振动测试实现检验。但该测试仅在驱动电机非工作模式下进行,与汽车实际行驶场景不相符。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新能源汽车在道路行驶过程中,驱动电机在工作模式下承受路面传递的行驶阻力、颠簸振动、高低温及湿热载荷。如何实现在工作模式下对驱动电机进行振动及性能可靠性测试,成为保障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安全的关键。
截止目前,行业内对此解决的思路是:“被测电机-万向节-对拖负载电机”,将上述三者同时安装在振动测试台上。被测电机和对拖负载电机刚性连接且同时处于振动测试台上,意味着在被测电机承受振动载荷的同时,对拖负载电机也将承受相同的工况,这将会使对拖负载电机寿命将缩短,进而影响整个测试台架的使用寿命;对拖负载电机因自身质量占据大部分推力,降低振动测试台的有效率;现有的测试设备扭矩不可以调节,难以满足不同功率被测电机需求的不同精度和不同最大转矩,不能对不同功率被测电机进行测试,其测试不同功率的被测电机需要更换不同功率的对拖负载电机,其操作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机振动测试的测试设备,该测试设备通过柔性连接使对拖负载电机不安装在振动台,释放了振动台的推力,提高了对拖负载电机的使用寿命;可对不同功率的被测电机进行测试且不用更换对拖负载电机。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机振动测试的测试设备。所述测试设备包括:振动台、被测电机、第一调节转换装置、第二调节转换装置、流量调节阀、储液罐以及对拖负载电机;所述第一调节转换装置设置于所述振动台上且与所述被测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以用于调节所述被测电机的转矩且将机械能转换为液压能;第二调节转换装置,以用于将液压能转换为机械能且调节输出端的转矩与所述被测电机的转矩一致;所述流量调节阀通过第一液压柔性管路连通所述第一调节转换装置和所述第二调节转换装置;所述储液罐通过第二液压柔性管路连通所述第一调节转换装置和所述第二调节转换装置,所述储液罐用于储存液体和吸收所述第二液压柔性管路内多余的液压能;所述对拖负载电机与所述第二调节转换装置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调节转换装置、所述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转换装置和所述储液罐通过所述第一液压柔性管路和所述第二液压柔性管路形成液压回路,以用于将刚性连接转换为柔性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调节转换装置包括:第一转矩调节装置、泵装置、第一万向节以及第二万向节,所述第一转矩调节装置的动力输入轴通过所述第一万向节与所述被测电机的转轴连接,以调节所述被测电机的输出转矩,所述第一转矩调节装置的动力输出轴通过所述第二万向节与所述泵装置的转轴连接,所述泵装置的进液口与所述第二液压柔性管路连通,所述泵装置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液压柔性管路连通且将所述被测电机传递的机械能转换为液压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962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