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沿海淤泥质地基深基坑中的坑中坑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35305.3 | 申请日: | 2022-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633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亮;谭福生;郑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2 | 分类号: | E02D17/02;E02D19/06;E02D19/10;E02D17/04;E02D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付丽丽;袁文婷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沿海 淤泥 质地 基坑 中的 坑中坑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沿海淤泥质地基深基坑中的坑中坑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照预设图纸开挖基槽;在底部滤水层埋设排水管,并在排水管内安装排水泵,完成基槽的底部处理;将预先加工的钢沉箱放入基槽内,并在钢沉箱的外侧壁与基槽的内侧壁之间填充第二滤水材料,使钢沉箱与基槽之间形成侧壁滤水层,将钢沉箱的内部作为坑中坑的施工区;在坑中坑的施工区,通过排水泵将排水管内的水抽出用于在底部滤水层的上方浇筑垫层,当垫层的混凝土达到预设强度时,对钢骨架的内侧壁进行施工,以完成对所述坑中坑的施工。利用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大开挖方式进行坑中坑施工的方式存在对地基土扰动大、回填施工成本高以及易出现基坑坍塌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沿海淤泥质地基深基坑中的坑中坑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对“坑中坑”的施工一般指的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地基深基坑中的集水坑、电梯坑等的施工技术。随着对耕地保护的相关政策制度文件及城中村等政策措施,加上拆迁费用的急速增长,很多民用建筑建设场地范围逐渐缩小,以及开发成本增加,只能利用增加楼层、扩大地下建筑面积等方式缩减成本,目前商品住宅楼大多为27~32层的高层建筑,地下室有2~3层不等。
由于地下室层数增加从而导致相应的电梯井坑、消防积水坑等施工标高加深,尤其是在临近海边、河边等地区,地下水位浅,地层含水量大,土质不好。基槽开挖深度内大多为淤泥质粉质黏土,透水性差,降水效果不理想,基槽成型困难。
通常采用大开挖方式进行坑中坑施工,施工完基坑外砖模后需要回填,对地基土扰动大,级配砂石或素混凝土回填施工成本高,施工速度慢且砖模砂浆强度未到时存在基坑坍塌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沿海淤泥质地基深基坑中的坑中坑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大开挖方式进行坑中坑施工的方式存在对地基土扰动大、回填施工成本高以及易出现基坑坍塌等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沿海淤泥质地基深基坑中的坑中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在坑中坑的施工位置处,按照预设图纸开挖基槽,在所述基槽的底部填充第一滤水材料,使所述基槽的底部形成底部滤水层;
在所述底部滤水层埋设排水管,并在所述排水管内安装排水泵,完成所述基槽的底部处理;
在预设时间内,若完成底部处理的基槽的侧壁保持稳定状态,则将预先加工的钢沉箱放入所述基槽内,并在所述钢沉箱的外侧壁与所述基槽的内侧壁之间填充第二滤水材料,使所述钢沉箱与所述基槽之间形成侧壁滤水层,将所述钢沉箱的内部作为所述坑中坑的施工区;其中,所述钢沉箱包括上下开口的半包围结构的钢骨架和设置在所述钢骨架之间的连接板;
在所述坑中坑的施工区,通过排水泵将所述排水管内的水抽出用于在所述底部滤水层的上方浇筑垫层,当所述垫层的混凝土达到预设强度时,对所述钢沉箱的内侧壁进行施工,以完成对所述坑中坑的施工。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在所述在坑中坑的施工位置处,按照预设图纸开挖基槽,在所述基槽的底部填充第一滤水材料,使所述基槽的底部形成底部滤水层之前还包括:
在深基坑中对待施工的坑中坑进行定位放线,确定所述坑中坑的施工位置,以及按照预设坑中坑的设计图纸中的尺寸,确定所述钢沉箱的尺寸,并对所述钢沉箱进行加工,得到所述预先加工的钢沉箱;
根据所述预先加工的钢沉箱的尺寸,确定所述基槽的尺寸;
按照所述基槽的尺寸,在所述坑中坑的施工位置处开挖基槽。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钢沉箱的净尺寸中的每条边均比所述坑中坑的设计尺寸中的每条边宽至少180mm;和/或,所述基槽的开挖平面尺寸比所述钢沉箱的每条边宽150~200mm;所述基槽的深度比所述坑中坑的设计深度深3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353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