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循环供墨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516122.7 | 申请日: | 2022-1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824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 发明(设计)人: | 李祥友;黄智杰;王泽敏;李江涛;贺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41J2/175 | 分类号: | B41J2/175;B41J2/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甄伟军 |
| 地址: | 43604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系统 | ||
本申请提供一种循环供墨系统,涉及喷墨打印技术领域,包括主供墨组件、控制板和内循环供墨组件,主供墨组件包括墨桶、进墨泵、进墨过滤器和回墨泵,控制板上设有多个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内循环供墨组件包括配墨瓶、供墨腔、阻隔板、回墨腔、喷头和拉升器,供墨腔、阻隔板和回墨腔均设于配墨瓶内部,喷头的进墨口通过软管与位于配墨瓶外部的出墨口端口相连,配墨瓶外部的出墨口端口内部联通供墨腔,供墨腔内的墨水经过软管流入喷头。本申请无需使用负压生成器等耗能设备即可完成循环供墨,通过控制板自动控制流速,针对不同液体无需人工调整系统参数,本申请部件少,无需使用大量传感器,结构紧凑,体积较小,便于系统集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喷墨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循环供墨系统。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技术过去主要应用在传统行业如印刷业、纺织业。按需式喷墨喷头的出现提高了该技术的打印精度和效率,从而拓展了该技术的服务范围,开始出现在如增材制造等制造业领域。大多数按需式喷墨喷头都需要稳定的循环供墨系统来保持墨水的稳定供给,同时带走打印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和可能产生的气泡。目前大多数循环供墨系统都使用较多的组件和结构来实现稳定的供墨能力,这一方面带来了供墨系统较大的体积,另一方面增加了系统的能耗和成本,对于不同的液体还需要特殊设定系统参数,这些缺点限制了进一步推广喷墨打印技术。
现有中国专利文献《一种喷墨打印循环供墨负压控制系统》(申请公布号:CN114393929 A)公开了一种喷墨打印循环供墨负压控制系统,其原理是利用液压传感器与双负压泵来实现喷头循环供墨。该技术是用多级传感器来对供墨系统中各级信号进行监控,信号经过控制器处理来对双负压泵进行调控,在供墨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各个信号进行监控和调整,该系统需要用到多个传感器,提高了系统复杂度和成本。
现有中国专利文献《一种UV打印设备负压循环供墨装置》(申请公布号:CN216268233U)公开了一种UV打印设备负压循环供墨装置,其原理是利用正压气罐、负压气罐、冲气罐来实现对喷头的供墨和吸墨。利用控制板和三通阀控制气罐和供墨回墨盒的通断。该技术需要利用到正压气罐和负压气罐,带来了较大的整体体积,不能适用于小空间的情形。
现有中国专利文献《一种数码喷墨印刷机的全封闭双负压循环供墨系统》(申请公布号:CN106827821A)公开了一种数码喷墨印刷机的全封闭双负压循环供墨系统,该技术使用双负压生成器以及全封闭结构来实现对供墨循环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整体能耗和体积较大。
如上可见,文献中所涉及的供墨系统具有较多的传感器,提高了系统复杂度和成本。或者需要使用长时间工作的负压生成器,带来了长期使用的能耗问题,体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供墨系统,具有无需使用负压生成器等耗能设备即可完成循环供墨,通过控制板自动控制流速,针对不同液体无需人工调整系统参数,结构紧凑,体积较小,便于系统集成,且部件少,无需使用大量传感器的有益效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循环供墨系统,包括:
主供墨组件,主供墨组件包括墨桶、进墨泵、进墨过滤器和回墨泵,所述墨桶、进墨泵、进墨过滤器依次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回墨泵与所述墨桶通过管道连接;
控制板,控制板上设有多个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所述进墨泵、回墨泵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内循环供墨组件,内循环供墨组件包括配墨瓶、供墨腔、阻隔板、回墨腔、喷头和拉升器,所述供墨腔、阻隔板和回墨腔均设于所述配墨瓶内部,所述喷头与所述配墨瓶通过管道连接,配墨瓶联通供墨腔,供墨腔内的墨水经过管道流入喷头,喷头内循环后的墨水经管道进入回墨腔;所述阻隔板设于所述配墨瓶内,并将配墨瓶分为上下两部分,拉升器一端伸入于所述配墨瓶内,并与所述阻隔板连接,另一端伸出于所述配墨瓶,拉升器上下运动带动阻隔板同步运动,对回墨腔的容积拉伸或压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161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