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共轨试验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513862.5 | 申请日: | 2022-1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44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 发明(设计)人: | 吴文宗;陈超;唐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沪东重机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M65/00 | 分类号: | F02M65/00;F02M55/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 | 张宁展 |
| 地址: | 200129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试验装置 | ||
一种高压共轨试验装置,该装置在原有试验装置液压回路上高压油泵与高压共轨之间设有高压蓄油管、高压蓄油管与高压共轨之间设有进油电磁阀,高压蓄油管上设有高压蓄油管压力传感器和高压蓄油管压力控制阀,高压共轨上设有高压共轨压力传感器和高压共轨压力控制阀,高压蓄油管压力传感器和高压共轨压力传感器分别与ECU电控机电连接,高压蓄油管压力控制阀和高压共轨压力控制阀分别通过带有消雾冷却器的管道与燃油箱连接。该装置能精确控制高压共轨的进油量,减小高压共轨管的油压波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柴油机高压共轨,特别是一种高压共轨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高压共轨技术的发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现阶段排放法规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柴油机而言特别是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这些要求需要新的技术来满足,柴油高压共轨技术是一个研究热点,该技术可以将燃油喷射压力提高到200MPa,极大改善燃油的喷射和燃烧效果,进而减低排放,提高内燃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高压共轨管是柴油高压共轨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高压共轨性能的关键部件。技术的发展要求优化高压共轨每个部件的性能,以提高整体的性能。高压共轨管燃油油压波动是影响整个装置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降低油压波动对于改善高压共轨的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压共轨试验装置,该装置能精确控制高压共轨的进油量,减小高压共轨管的油压波动。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压共轨试验装置,包括燃油箱和ECU电控机,所述的燃油箱通过管道依次与滤清器、高压油泵、高压共轨、喷油器、集成高压试验总管、减压阀和流量计连接并形成液压回路,所述的高压油泵由电动机驱动,所述的电动机由变频器控制,所述的高压油泵上设有转速传感器,所述的变频器、转速传感器和喷油器分别与ECU电控机电连接;其特点在于:
在所述的高压油泵与高压共轨之间设有高压蓄油管,在所述的高压蓄油管与所述的高压共轨之间设有进油电磁阀,在所述的高压蓄油管上设有高压蓄油管压力传感器和高压蓄油管压力控制阀,所述的高压共轨上设有高压共轨压力传感器和高压共轨压力控制阀,所述的高压蓄油管压力传感器和高压共轨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所述的ECU电控机电连接,所述的高压蓄油管压力控制阀和高压共轨压力控制阀分别通过带有第一消雾冷却器的管道与所述的燃油箱连接;
在所述的液压回路上的减压阀与流量计之间设有第二消雾冷却器,在所述的流量计与燃油箱之间设有燃油冷却器,在所述的滤清器与高压油泵之间设有燃油加热器,在所述的燃油加热器与所述的滤清器之间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的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的ECU电控机电连接;
所述的燃油加热器与第一单向电磁阀串联并与第二单向电磁阀并联,两个单向电磁阀分别与所述的ECU电控机电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在原有试验装置的基础上增设高压蓄油管和进油电磁阀,通过进油电磁阀的通电时间来精确控制高压蓄油管给高压共轨的进油量,压力一定时,对于每次高压共轨进油量只需控制进油电磁阀的通电时间,即是时间-压力型控制,减小高压共轨管的油压波动,实现隔断高压油泵的抽吸作用对油压的波动的影响和精确的进油量;高压蓄油管的油压需要一直保持比高压共轨高,以保证燃油能够通过进油电磁阀进入高压共轨,两者油压的调节分别通过高压蓄油管压力控制阀和高压共轨压力控制阀来实现,保证燃油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可调。
2.在原有试验装置的基础上增设消雾冷却器、燃油加热器、燃油冷却器和温度传感器,可以控制燃油的油温稳定,减小油压波动导致的高压共轨压力的变化,进而影响喷油量和喷射效果。
3.通过检测燃油温度确定是否需要对燃油进行加热,燃油的流向是否经过燃油加热器由两个单向电磁阀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沪东重机有限公司,未经沪东重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138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