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大数据的车辆应用场景分析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509540.3 | 申请日: | 2022-1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102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 发明(设计)人: | 项海涛;李智;陈伟建;刘薇;许丽英;刘金;徐一凡;邓松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6F18/23;G06F18/2135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 |
| 地址: | 430056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据 车辆 应用 场景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基于大数据的车辆应用场景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进行车型锁定操作,获得每辆车的运营数据;进行特征字段调研;进行特征数据计算;进行主成分分析;进行聚类分析;进行分类车辆特征统计;进行场景识别;进行终端验证;输出场景库。本发明提取不同场景之间不同特征,实现场景的参数化定义,为产品开发提供量化边界;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精准识别不同场景工况的差异的问题;可以说明不同场景对产品开发的具体量化要求,且不限于提供定性约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动力性经济性仿真计算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基于大数据的车辆应用场景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应用场景是用户使用车辆的边界,定义用户场景是产品开发过程的源头,源头定义错误会导致整个产品开发方向走偏,因此,精准定义用户使用场景是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产品的核心。
目前,根据星云互联、德赛西威、金溢科技、北邮、华为、信通院、四维图新、长安汽车、中国移动、百度等三十余家单位起草的,历时一年半研究制定并发布的标准《合作式智能运输系统车用通信系统应用层及应用数据交互标准第二阶段》,将车辆的应用场景划分为了6大类:安全类、信息服务类、效率类、交通管理类、智能驾驶类、综合类,具体来说:
1.安全类,具体包括:
(1)感知数据共享。车辆和路侧单元RSU利用自身搭载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等感知设备,探测周围其他交通参与者/道路异常情况,然后在V2X的支持下共享给周围的车辆,减少因为视距限制而出现的交通事故。
(2)协作式变道。车辆行驶过程中若想要变道,把自身的行驶意图通过V2X发送给周围车辆和路侧RSU,相关车辆接收到信息后做出调整,保证其安全完成变道。
(3)弱势群体安全通行。行人通过其无线通信设备与车辆进行通信,进行潜在的碰撞风险预警。
2.信息服务类,具体包括:
(1)差分数据服务。利用V2X交互实现车辆定位精度。
(2)车站路径引导服务。RSU在停车场、加油站、高速服务区等地方给进入的车辆提供位置服务信息。
3.效率类
协作式优先车辆(包括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事故勘查车等)通行,未来也可以基于该场景提供差异化行车服务。智能交通系统调度交通资源针对优先车辆采取提前预留车道、封闭道路或切换信号灯等方式,让优先车辆在安全高效的情况下到达目的地,开启绿色通道。
4.交通管理类
数据采集,路侧设备RSU通过接收通信范围内车辆发送的信息(包括行驶状态、驾驶意图以及感知信息等)。
5.智能驾驶类
协作式车辆编队管理。由手动驾驶或者自动驾驶的头车带领,其后由若干自动驾驶车辆组成,呈一个队列的行驶形态前进,车队成员保持一定的车距以及稳定的车速,在有序行驶的状态下巡航。
6.综合类,具体包括:
(1)安全+效率场景。在高速公路或快速道路入口匝道处,路侧单元(RSU)获取周围车辆运行信息和行驶意图,发送车辆引导信息,协调匝道和主路汇入车道车辆,引导匝道车辆安全、高效的汇入主路。
(2)安全+效率场景,交叉路口协作式通行。向RSU发送车辆行驶信息,RSU根据车辆行驶信息、目标交叉路口的信号灯信息、其他车辆上报的行驶信息、以及路侧感知信息,适用于路口通行。
(3)效率+交通管理场景。针对交叉口的拥堵问题,通过交叉口处的动态划分车道功能可以实现对交叉口进口道的空间资源进行实时地合理分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095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CMOS图像传感器的工艺方法
- 下一篇:空间目标的定位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