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帧数据串行传输的帧数据接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07310.3 | 申请日: | 2022-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335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3 |
发明(设计)人: | 孟超;徐克强;张萌;高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科工通信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G06N20/20;G06N3/006 |
代理公司: | 成都精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338 | 代理人: | 王记明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帧数 串行 传输 接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帧数据串行传输的帧数据接收方法,该方法包括采集用于训练的数据传输系统不同信息,使用随机森林算法自动标注数据传输系统不同信息中的所有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得到用于训练的串行传输接收平均值数据流量;基于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接收过程使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数据集合;通过基于5G信号的管理操作前端设置算法参数及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异常帧数据接收异常提示;将串行传输帧数据监控采集到的每一帧串行传输帧数据监控流量送入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监测模型,得到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的监测结果;对监测到的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进行追寻;本发明用于准确高效地监测出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信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帧数据接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帧数据串行传输的帧数据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监测技术的发展,由于其具有数据准确、安全系数高,使用方便等诸多特点,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监测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样当中,比如无人零售机、考勤机以及门禁平台等设备。
目前设置在各种设备上的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监测装置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监测
1、云监测:设置在设备上的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监测装置将监测得到的特征码发由5G信号,5G信号存储有大数据,5G信号将特征码和大数据进行比对,以得到监测结果反馈给设备,达到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监测的作用。然而监测过程必须要联网,即必须完成将特征码发送给5G信号的动作,并且需要保证特征码在传输的过程中的数据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云监测的监测效率受到传输网络和5G信号服务器的影响,一旦5G信号被破坏,将带来连带的恶性反应;
2、库监测:设置在设备上的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监测装置监测得到的特征码直接在本机设备上进行数据比对,本机设备上存储有一定容量的数据库。这种方式可避免其上云监测存在的问题,然而,本机设备的存储容量是有限的,即库监测的存储库是极其宝贵的,不适用于大用户量的情况使用。
现有技术中存在很多需要多个独立的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监测装置进行联通的情况,大多情况是采用云监测的方式进行处理,然而云监测方式存在以上提及的问题:另外,如何快速高效地处理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监测装置彼此之间的数据关系以及如何有效管理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监测装置的数据,也是目前行业内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帧数据串行传输的帧数据接收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帧数据串行传输的帧数据接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采集用于训练的数据传输系统不同信息,使用随机森林算法自动标注所述数据传输系统不同信息中的所有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以得到用于训练的串行传输接收平均值数据流量;
步骤S2,利用所述串行传输接收平均值数据流量对基于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接收过程使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数据集合;
步骤S3,通过基于5G信号的管理操作前端设置算法参数及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异常帧数据接收异常提示;
步骤S4,获取串行传输帧数据监控流量及单位时间接收量数据,将串行传输帧数据监控采集到的每一帧串行传输帧数据监控流量送入所述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监测模型,得到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监测结果;
步骤S5,将所述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监测结果送入鲸鱼算法,对监测到的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进行追寻;
步骤S6,监测并判断追寻的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是否位于所述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异常帧数据接收异常提示并判断所述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是否有遗漏。
优选地,对基于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接收过程使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数据集合后,同时对随机森林算法的参数进行动态更新。
优选地,判断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是否处于串行传输帧数据字节长度异常帧数据接收异常提示包含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科工通信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航天科工通信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073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