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88135.8 | 申请日: | 2022-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268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3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武;柯堰齐;梁海涛;王康;王凡;王国辉;卢谌;侯桂玲;林兴平;王加斌;张航;张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21D11/10;E21D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周玉涛 |
地址: | 10220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洞口 偏压 支护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所述支护结构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固定设置在隧道本体的内部,用于对隧道本体进行支撑;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沿隧道本体内侧壁设置的支撑壳体,支撑壳体的内部设置为中空腔体并灌装有混凝土,隧道本体通过支撑壳体及凝固后的混凝土进行支撑;侧部加固组件,所述侧部加固组件设置在隧道本体两侧的山体上,用于减少山体外侧围岩对隧道本体的偏侧压力。本发明采用在支撑壳体内部灌装混凝土的方式,使得凝固后的混凝土层布置于支撑壳体内部,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衬砌层脱落的问题。本发明通过侧部加固组件来减少山体外侧围岩对隧道本体的偏侧压力,进而更便于进行隧道本体内部的施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支护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隧道工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隧道洞口段施工,特别是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地质地形比较复杂,在施工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生大变形或坍塌等问题,所以隧道洞口段是隧道施工的关键所在,应该必须控制好每一个施工细节。在施工洞口浅埋偏压段时,需要避免因偏压引起的岩体一侧失稳或者塌陷,还需要避免偏压带来的混凝土脱落和裂缝,防止拱架发生扭曲变形、结构发生开裂和位移错位,如果所选施工方案不当,方法和工序不合理,就会影响隧道的稳定性,甚至导致无法进洞。
公开号为CN20994282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了一种洞口浅埋偏压段空间联合支护结构,该专利通过内侧抗滑桩、外侧抗滑桩、锁口加固梁、导向管、小导管和注浆体构成的联合支护结构,能对山体的岩土体进行有效加固,从而增强山体的稳定性,减小隧道施工对山体的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并同时能够有效减少隧道的围岩压力、偏侧压力并防止隧道拱顶下沉,从而能够适应在不同地质地形条件下的安全可靠的隧道施工。但是在该方案中,虽然通过内侧抗滑桩、外侧抗滑桩、锁口加固梁、导向管、小导管和注浆体构成的联合支护结构会对山体的岩石进行加固,但是没有对隧道内部进行支撑,增加了工作人员在隧道内部施工的风险,不利于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为了解决支护结构无法对隧道内部进行支撑的问题,公开号为CN111075475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软弱围岩隧道支护钢架及施工方法,该专利虽然公开了一种设置在隧道内部的围岩隧道支护钢架,但是该专利进行隧道的初支时,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围岩的周围布置好围岩的初期支护层,再在初期支护层的基础上喷射混凝土,细致地施工好混凝土喷射层,在混凝土喷射层的内侧再布置一层衬砌层,内侧的衬砌层需要工作人员进行人工粘贴布置,粘贴该衬砌层浪费大量人力。并且围岩隧道支护钢架在长期使用后,衬砌层容易出现脱落的问题,影响装置整体的支撑强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没有对隧道内部进行支撑而增加了工作人员在隧道内部施工的风险的缺陷,以及衬砌层容易出现脱落现象而影响装置整体的支撑强度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支护结构,包括: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固定设置在隧道本体的内部,用于对隧道本体进行支撑;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沿隧道本体内侧壁设置的支撑壳体,支撑壳体的内部设置为中空腔体并灌装有混凝土,隧道本体通过支撑壳体及凝固后的混凝土进行支撑;
侧部加固组件,所述侧部加固组件设置在隧道本体两侧的山体上,用于减少山体外侧围岩对隧道本体的偏侧压力。
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所述支撑壳体包括:
拱形板组件,所述拱形板组件沿着隧道本体内侧壁设置在隧道本体的内部;
两个支撑箱,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拱形板组件的底端面上;所述支撑箱的内部呈中空腔体状,支撑箱上设置有用于向支撑箱内部灌装混凝土的混凝土进料组件;
定位组件,用于将两个支撑箱固定设置在山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881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