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流出杯式黏度计全自动检定装置及检定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454053.1 | 申请日: | 2022-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28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3 |
| 发明(设计)人: | 张坤;赵华;韩吉庆;林帅;龚维;吕辉;冀方;刘霞;荀其宁;冯典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11/00 | 分类号: | G01N11/00 |
| 代理公司: | 山东祺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361 | 代理人: | 孟繁修 |
| 地址: | 250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出 黏度 全自动 检定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测量和计量科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流出杯式黏度计全自动检定装置及检定方法,检定装置中,嵌入式计算机分别与塞棒模拟组件、固定架和恒温组件、指压模拟组件和光感应组件电性连接,塞棒模拟组件位于固定架和恒温组件的上方,固定架和恒温组件位于光感应组件的上方,指压模拟组件位于固定架和恒温组件与光感应组件之间,流出杯式黏度计固定安装在固定架和恒温组件中,所述的塞棒模拟组件自动封堵/敞开量杯式黏度计的流出孔,指压模拟组件自动封堵/敞开指压式黏度计的流出孔;光感应组件中固定安装检测池,在检测池的两侧对称固定安装光源模块和检测模块。本发明减小了现有技术中恒温装置的体积,整个检定过程全自动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测量和计量科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流出杯式黏度计全自动检定装置及检定方法,是一种用于流出杯式黏度计测量样品黏度及黏度计修正系数检定的自动检定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流出杯式黏度计广泛用于测量涂料、油漆、黏合剂的黏度,经济实用且操作简便。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测量样品在一定温度下从黏度计中流出的时间来表征黏度。流出杯式黏度计种类很多,根据JJG743-2018流出杯式黏度计检定规程,包括指压式黏度计,如涂-4杯、ISO杯系列、福特杯系列,量杯式黏度计如涂-1杯。在欧美等国家多用福特杯,在我国多用涂-1杯、涂-4杯,在国际上还有一种ISO杯,这些杯的结构相近,尺寸和形状有差异。为了确保流出杯式黏度计测量结果准确有效,需要对其定期进行检定/校准。
流出杯式黏度计检定装置包括测温设备、恒温装置和计时器,其检定方法是,实验人员用手指或塞子堵住黏度计流出管底端,将一定量恒温好的标准黏度液沿流出杯内壁倒入,手指或塞子移开标准黏度液流出杯底端,同时启动计时器开始计时,记录标准黏度液的实际流出时间,根据实际流出时间和标准流出时间计算黏度计修正系数,完成流出杯式黏度计检定。
目前检定流出杯式黏度计所用恒温装置为恒温水槽,体积大、恒温用时间长,恒温效率低,且检定过程由人工操作,检定结果主要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影响。为了提高流出杯式黏度计的检定效率及准确度,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恒温方式、操作方式及计时方式,研制一种新型的流出杯式黏度计自动恒温及检定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对流出杯式黏度计进行自动快速检定的装置及检定方法。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流出杯式黏度计全自动检定装置,所述的流出杯式黏度计包括指压式黏度计和量杯式黏度计,所述的全自动检定装置包括装置壳体,所述装置壳体中固定安装嵌入式计算机、塞棒模拟组件、固定架和恒温组件、指压模拟组件和光感应组件,嵌入式计算机分别与塞棒模拟组件、固定架和恒温组件、指压模拟组件和光感应组件电性连接,塞棒模拟组件位于固定架和恒温组件的上方,固定架和恒温组件位于光感应组件的上方,指压模拟组件位于固定架和恒温组件与光感应组件之间,所述的流出杯式黏度计固定安装在固定架和恒温组件中,所述的塞棒模拟组件自动封堵/敞开量杯式黏度计的流出孔,所述的指压模拟组件自动封堵/敞开指压式黏度计的流出孔;所述的光感应组件中固定安装检测池,检测池位于流出杯式黏度计流出孔的正下方,指压模拟组件避开检测池,在检测池的两侧对称固定安装光源模块和检测模块,光源模块和检测模块在同一水平轴心上。
一种流出杯式黏度计全自动检定方法,应用前述的一种流出杯式黏度计全自动检定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固定架和恒温组件中安装流出杯式黏度计,插入合适的黏度计调节板,嵌入式计算机控制模拟组件动作,使流出杯式黏度计的流出孔处于封堵状态;
步骤2、在流出杯式黏度计中倒入黏度液,嵌入式计算机控制固定架和恒温组件工作,将黏度液加热至检定要求的温度,并且保持恒温;
步骤3、嵌入式计算机控制模拟组件动作,敞开流出杯式黏度计的流出孔,黏度液开始流出,嵌入式计算机开始计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未经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540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