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铅酸充电器直充锂电池的充电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422017.7 | 申请日: | 2022-1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65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 发明(设计)人: | 杨庆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晶硕光电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1M10/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棘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0 | 代理人: | 丁雄虎 |
| 地址: | 276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电器 锂电池 充电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铅酸充电器直充锂电池的充电方法,属于充电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当需要对锂电池进行充电时,切换铅酸充电器的工作模式,对锂电池进行持续参数采集,S2、铅酸充电器通过温控模块对锂电池的温度进行检测,随后利用加热功能,保持充电状态下锂电池的充电温度。该铅酸充电器直充锂电池的充电方法,可实现铅酸直充,锂电充电器比铅酸充电器的价格要高,该技术的应用对于消费者来说更经济实惠,同时实现了铅酸电池和锂电池充电器的通用,市场上大多消费者手里都有铅酸充电器,在不更换充电器的情况下就可实现充电,这也算是一种节能环保,而且充电过程更安全可靠,电池的电芯受到更好地保护,电池的使用寿命也得以延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铅酸充电器直充锂电池的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蓄电池从外电路接受电能,转化为电池的化学能的工作过程,蓄电池在其能量经放电消耗后,通过充电恢复,又能重新放电,构成充放循环,一般用直流电流(也有用不对称交流电流或脉冲电流)充电,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充电方法如恒流充电、恒电压充电、浮充电、涓流充电、急充电或这些方法的组合式充电等,根据电量=电压*电流*时间的公式,在电量固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增加电压或者增加电流的方式来缩短充电时间。
铅酸电池和锂电池充电器不能通用,铅酸电池充电器一般设置为两段式或三段式充电模式,锂电池与铅酸电池的电压等级是不匹配的,而且锂电池也有很多种,电池性能及电池保护板参数都有可能不一样,如果电压一致锂电池可以充铅酸电池,铅酸电池不可以充锂电,因为锂电安全要求更高,也就是说选用了一样电压充电器,给锂电池供电时候,电压会高出来一点的,因为铅酸的内阻大,恒流充电为了达到效率都是在恒流时把恒压电压升高,通俗的讲,铅酸电池用锂电池充电器会欠充,锂电池用铅酸电池充电器会过充,所以,电动车锂电池和铅酸电池充电器不能通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铅酸充电器直充锂电池的充电方法。通过本发明一种铅酸充电器直充锂电池的充电方法,该铅酸充电器直充锂电池的充电方法,可实现铅酸直充,锂电充电器比铅酸充电器的价格要高,该技术的应用对于消费者来说更经济实惠,同时实现了铅酸电池和锂电池充电器的通用,市场上大多消费者手里都有铅酸充电器,在不更换充电器的情况下就可实现充电,这也算是一种节能环保,而且充电过程更安全可靠,电池的电芯受到更好地保护,电池的使用寿命也得以延长。
为了实现上述效果,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铅酸充电器直充锂电池的充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当需要对锂电池进行充电时,切换铅酸充电器的工作模式,对锂电池进行持续参数采集。
S2、铅酸充电器通过温控模块对锂电池的温度进行检测,随后利用加热功能,保持充电状态下锂电池的充电温度。
S3、通过蓝牙连接,可实现APP控制电池保护板。
S4、电池保护板具备睡眠功能,电池保护板控制减少铅酸充电器对锂电池的脉冲保护电芯另通过对电池保护板的控制,在充电过程中实现电量回落。
进一步的,根据S1中的操作步骤,所述参数采集包括电压采集和电流采集。
进一步的,根据S1中的操作步骤,所述电压采集基于TX002-120具备电池组24节(兼容17-24节)电压采集功能,通过专业电池组管理芯((SH367309)采集电池组各单节电池的电压和总压,所述TX002-120具备高精度电流采集功能,采集精度优于2%,电流采集范围为-200A到200A。
进一步的,根据S2中的操作步骤,所述TX002-120具备4路电池组温度、1路功率温度采集功能,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电池组温度、功率温度,电池组温度传感器选用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TC),常温(25℃)下阻值为10K。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晶硕光电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未经晶硕光电科技(山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220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