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温化湿化氧气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04604.3 | 申请日: | 2022-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07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发明(设计)人: | 郭晓;费瑞芝;梁倩倩;武沙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6/16 | 分类号: | A61M16/16;A61M16/10;A61M16/00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杜瑶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温化湿化 氧气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温化湿化氧气设备,包括氧气源、导气管、供氧端、温化湿化套,温化湿化套包括套体,套体内形成湿化腔、动力腔和温化腔,湿化腔内设有湿化网,湿化腔外周形成有环槽,动力腔内设有扇叶,温化腔内设有导热筒,导热筒外周设有第一摩擦环,第一摩擦环外周设有第二摩擦环,扇叶通过传动件带动第二摩擦环转动。该氧气设备通过湿化网对流经的氧气进行湿化,网面水分自身蒸发,同时与氧气接触面大幅增加,可明显改善湿化效果,且相对于湿化瓶使用更加方便、灵活;该氧气设备利用氧气流动的动力摩擦产生热量对氧气进行加热温化,同时通过高温隔热环避免加热温度持续上升,安全性提升,也省去了供电线路、信号传输以及控制的过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氧气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温化湿化氧气设备。
背景技术
吸氧用于纠正缺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的水平,促进代谢,是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呼吸衰竭、慢性气管炎、脑血管病、冠心病等。因此,氧气设备成为了医院中最为常见的医疗器械。氧气设备一般由氧气源、导气管、供氧端组成,其通过供氧端将氧气源提供的氧气导入至供氧端内后经一个或多个患者口鼻吸入。
传统的氧气设备不具有温化、湿化功能,患者若长期吸入大量的干冷氧气,会导致鼻黏膜对吸入气体的加湿加温作用逐渐降低,进一步则会导致鼻腔酸、胀、干、疼及黏膜损伤。目前,针对该问题,市面上出现了一些具有温化湿化功能的氧气设备,但是其普遍采用的是湿化瓶和电加热的方式,并配备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进行不断监测,例如公开号为CN203329153U公开的一种智能吸氧装置。这类氧气设备存在以下缺陷:(1)该类氧气设备采用湿化瓶进行湿化时,瓶内灭菌水与氧气的接触有限,导致湿化效果一般;(2)实际吸氧过程中其实无需追求极其精确的温湿度控制,而该类氧气设备使用了加热器、传感器等电器件,还需进行单独的供电以及配备相应的控制器,使得供电线路、信号传输以及控制过程均变得十分复杂,且会带来一定电能损耗,因此伴随产生的弊端较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温化湿化氧气设备,其解决了现有氧气设备在温化湿化方面存在的湿化效果差以及供电线路、信号传输、控制过程均十分复杂的缺陷。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智能温化湿化氧气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氧气源、导气管和供氧端,还包括设于导气管上的温化湿化套,所述温化湿化套包括两端设接口且内部设贯通通道的套体,以及在套体通道内依次形成的湿化腔、动力腔和温化腔,所述湿化腔内拦截设有至少一个湿化网,湿化腔的外周位置形成有环槽,所述环槽用于存水并渗透湿润湿化网网面,所述动力腔内设有至少一个随氧气流转动的扇叶,所述温化腔内设有导热筒,所述导热筒的外周位置设有第一摩擦环,所述第一摩擦环的外周位置设有第二摩擦环,所述扇叶通过传动件带动第二摩擦环转动,使第二摩擦环与第一摩擦环之间旋转摩擦产生热量并传导至导热筒为流经的氧气加热。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套体采用隔热材料制成,所述导热筒采用导热材料制成。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湿化腔的流通截面积大于导气管的流通截面积,所述动力腔的流通截面积小于导气管的流通截面积,所述导热筒的流通截面积大于导气管的流通截面积。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环槽内侧槽壁开设有与湿化网一一对应的连通槽,所述连通槽内填充设有渗水环,所述湿化网的网面边缘与渗水环连接。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法兰盘、支撑杆和转轴,所述法兰盘一端与动力腔的腔壁可转动连接,法兰盘另一端与第二摩擦环连接,法兰盘内部形成通道,所述转轴通过支撑杆安装在法兰盘通道的中心位置,且转轴延伸至动力腔内用于安装扇叶。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导热筒由筒体和设于筒体内部的若干导热片组成,所述导热片在筒体内部间隔且不规则设置。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导热筒与第一摩擦环之间设有高温隔热环,用于在第二摩擦环与第一摩擦环之间产生热量过多时产生隔热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046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