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的环保型固液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1401639.1 | 申请日: | 2022-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771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林树光;冷朋基;程国栋;丁茂晨;丛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中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C02F11/121;C02F11/14;C02F1/52 |
代理公司: | 南京明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64 | 代理人: | 康蜀伟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污泥 处理 环保 型固液 分离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的环保型固液分离装置,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包括输送组件、静置组件、初级分离组件、污泥脱水机、第一反应罐、第二反应罐,输送组件设置在污泥脱水机一侧,第一反应罐设置在污泥脱水机远离输送组件的一侧,第二反应罐设置在第一反应罐远离污泥脱水机的一侧,静置组件、初级分离组件设置在输送组件内部。本发明通过输送组件、静置组件、初级分离组件的配合设置,使得污泥能够以持续的运行状态被分离,同时污泥和水体的输出过程不会引起分离流道的波动,在缩短处理通道的基础上实现了稳定的分离处理,降低了设备整体的运行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的环保型固液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污水处理过程多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和化学反应来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转移到污泥中,部分污水会和污泥混合,针对泥水混合物固相和液相的分离是污泥处理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但现有的固液分离装置存在较多的缺陷,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污泥在长时间的反应过程中,其内部含有大量的污染物,污泥在使用后被存在污泥池中,部分污泥池会选择露天放置,长时间放置过程中雨水会导致污泥的含水量不断增加,等到污泥积攒到一定量后,会通过工业设备集中进行处理。部分现有的固液分离装置会先通过污泥脱水机将污泥和污水完全分离,再对污水进行处理。但污泥池混合雨水后,液相比例大幅度增加,在进行固液分离时,过多的翻动会增加污泥和水体的接触面积,污泥内部包裹的杂质更容易混入污水中,会增加污水的杂质浓度。
液相比例较高的污泥会出现明显的沉淀分层,表层水体的杂质含量相对较低,可和底层水体分离处理,但常规的固液分离设备在对液相层和污泥层进行分离时,无法伴随污泥层的高低起伏贴合分离,极大程度的影响了表层水体的分离效果。
常规的污泥处理用固液分离装置部分存在无法针对污泥进行持续性分离的问题,在其处理的过程中污泥通常需要被分批次输入,该问题极大程度的降低了传统固液分离装置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的环保型固液分离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的环保型固液分离装置,包括输送组件、静置组件、初级分离组件、污泥脱水机、第一反应罐、第二反应罐,输送组件设置在污泥脱水机一侧,第一反应罐设置在污泥脱水机远离输送组件的一侧,第二反应罐设置在第一反应罐远离污泥脱水机的一侧,静置组件、初级分离组件设置在输送组件内部,初级分离组件和污泥脱水机、第二反应罐相连,污泥脱水机和第一反应罐相连,第一反应罐和第二反应罐相连。输送组件运输污泥,污泥经过静置组件,再送入到初级分离组件处,在初级分离组件位置,污泥的沉积层和表层污水被分离,表层污水被输入到第二反应罐中,底层沉积的污泥层被输送到污泥脱水机中,脱出的污水被输入到第一反应罐中,污水经过第一反应罐的处理后再输入第二反应罐处理。本装置各个连接管道间设置有输送机构,第一反应罐、第二反应罐针对去除污泥后的污水作分级处理,第一反应罐处理高浓度的污水,第二反应罐处理低浓度的污水,具体的污水处理添加物和添加顺序属于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不作描述。本发明通过输送组件、静置组件、初级分离组件的配合设置,使得污泥能够以持续的运行状态被分离,但污泥和水体的输出过程不会引起分离流道的波动,在缩短处理通道的基础上实现了稳定的分离处理。
进一步的,输送组件包括输送带、固定架、敞口箱、封闭箱,输送带设置再固定架上方,敞口箱、封闭箱和固定架紧固连接,输送带和敞口箱、封闭箱下端滑动连接,敞口箱和封闭箱紧固连接,静置组件和敞口箱紧固连接,初级分离组件和封闭箱紧固连接。敞口箱远离封闭箱的一端设置有污泥输入口,污泥输入到敞口箱中,输送带带动污泥移动,污泥在敞口箱位置处静置沉淀,沉淀后的污泥输入到封闭箱处作初步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中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青岛中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016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