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机电一体化的集成式通用流体机械设计方法及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360457.4 | 申请日: | 2022-1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50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 发明(设计)人: | 燕浩;苏晓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G06F30/27;G06F30/28;G06N3/006;G06N3/126;H02K1/12;H02K1/16;H02K1/2791;H02K7/14;G06F113/08;G06F119/04;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柯凯敏 |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机电 一体化 集成 通用 流体 机械设计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基于机电一体化的集成式通用流体机械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定子设计:
1.1)电驱直径Da的确定:
电驱直径Da根据下式来确定:
Da=int(D′a)+1
其中:
A′为电负荷预估值;B′δ为气隙磁密度预估值;ZN为额定转速;αi为计算极弧系数,表示计算极弧宽度与极距的比值;λ为长径比预估值;功率PN为额定功率,U和I为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
1.2)有效电驱长度La的确定:
La=int(L′a)+1
其中:
L′a=λDa;
1.3)极距τ的确定:
式中,p为级对数;
2)转子设计:
2.1)以下公式求取电驱长度增量
其中:
为定子(10)的有效电驱长度,通过将端部磁通处的电驱绕组(11)归入气隙有效磁通后获得;
La为定子(10)长度;
hm为永磁体(22)的径向最大厚度;
δ为定子(10)外壁至永磁体(22)内壁的气隙径向距离;
hin为定子(10)外壁处隔离套(11)厚度;当通用流体机械输送介质为气体时,hin为零;当通用流体机械输送介质为液体时,0<hin<3mm;
2.2)以下式求取有效永磁体(22)长度增量
式中A1、A2、A3和A4分别为系数,取值如下:
2.3)以下式求取永磁体(22)轴向长度Lm:
其中:
为有效永磁体(22)长度,和定子(10)的有效电驱长度一样,通过将端部磁通处的匝链电枢绕组,归入气隙有效磁通后获得;
2.4)由步骤3)中的永磁体(22)轴向长度Lm和步骤1)中的定子(10)长度La,可知Lm>La;
此时,将永磁体(22)两端均伸出定子(10)的两端,从而分别获得永磁体(22)两端的伸出长度ΔLm1和ΔLm2,两者满足下式:
2.5)永磁体(22)两端部等宽;相比于永磁体(22)两端部,永磁体(22)的两条侧边则均为修剪结构,并满足以下关系式:
其中:
α为永磁体(22)的侧边与转子(20)轴线所形成的夹角角度;
β1为在转子(20)横截面上,永磁体(22)上的修剪起始位置距离侧边所占的角度;
β2为在转子(20)横截面上,永磁体(22)的两侧边之间所占的角度;
Δhm=hm-Δhm1,hm为永磁体(22)的径向最大厚度,Δhm1为永磁体(22)的修剪起始位置距离侧边的径向厚度;
R为永磁体(22)的侧边倒角;
3)通用流体机械的额定功率PN的取值范围以及和流体做功功率Pf的匹配关系如下式:
其中:
ρ为输送介质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通用流体机械的额定扬程;Q为通用流体机械的额定流量;U为额定电压;I为额定电流;η为通用流体机械的效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机电一体化的集成式通用流体机械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λ的取值范围为0.6~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未经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6045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计算芯片及其数据处理系统
- 下一篇:电磁元件挂脚设备及绕线挂脚一体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