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电网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329418.8 | 申请日: | 2022-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11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 发明(设计)人: | 雷胜华;荀挺;丁晓辰;俞宝云;郑照红;杨程;方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天合智慧能源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J3/28;H02J3/32;H02J3/24;H02J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张凯;马越 |
| 地址: | 213031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网 控制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微电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网处于孤岛运行状态,所述方法包括:
在负荷功率小于第一负荷功率阈值的情况下,基于储能装置的当前荷电状态、光伏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和第一切换条件,将微电网切换至第一运行模式;其中,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中,提供电能的装置包括光伏发电装置和储能装置;
在负荷功率大于第二负荷功率阈值的情况下,基于所述储能装置的当前荷电状态、光伏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和第二切换条件,将微电网切换至第二运行模式;其中,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中,提供电能的装置包括非可再生资源发电装置、储能装置和光伏发电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负荷功率阈值小于所述第二负荷功率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条件包括以下条件任意之一:
所述储能装置的当前储能荷电状态大于第一荷电阈值,且所述光伏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大于第一负荷功率;
所述储能装置的当前储能荷电状态大于第二荷电阈值,且所述光伏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大于第二负荷功率;
所述储能装置的当前储能荷电状态大于第三荷电阈值,且所述光伏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大于第三负荷功率;
所述储能装置的当前储能荷电状态大于或等于第四荷电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荷电阈值、所述第二荷电阈值、所述第三荷电阈值和所述第四荷电阈值依次增大;所述第一负荷功率、所述第二负荷功率和所述第三负荷功率依次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条件包括以下条件任意之一:
所述储能装置的当前储能荷电状态小于第一荷电阈值;
所述储能装置的当前储能荷电状态小于第五电荷阈值、且无法向所述微电网提供预设放电时长的电能,所述光伏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小于第四负荷功率;其中,所述第四负荷功率小于所述第三负荷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放电时长是基于所述储能装置的当前储能荷电状态和实时负荷功率确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网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一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第二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第三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其中,所述第一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是在储能快速频率响应策略下预测的储能功率调节量,所述第二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是在经济运行策略下预测的储能功率调节量,所述第三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是在强制补电策略下预测的储能功率调节量,所述储能快速频率响应策略、经济运行策略和强制补电策略各自独立;
在所述第二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和所述第三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之和大于零的情况下,所述储能设备的第一实际储能功率调节量选择所述第二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和所述第三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之和以及储能充电功率阈值中最小值;在所述第二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和所述第三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之和小于零的情况下,所述储能设备的第一实际储能功率调节量选择所述第二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和所述第三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之和以及储能放电功率阈值中最大值;在所述第二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和所述第三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之和等于零的情况下,所述储能设备的第一实际储能功率调节量为零;
在所述第一实际储能功率调节量和所述第一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之和大于零的情况下,所述储能装置进行充电,且储能功率调节量不超过所述储能装置的额定功率;
在所述第一实际储能功率调节量和所述第一储能功率预测调节量之和小于或等于零的情况下,所述储能装置进行放电,而且储能功率调节量不超过所述储能装置的额定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天合智慧能源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天合智慧能源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2941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